缩略图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重构

作者

蔡琴

双流中学九江实验学校 610208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种质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是最困难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且正处于基础打牢的紧要关头,因此,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性。同时,老师们也要思考,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方式上来,改变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对小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探索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新途径,以期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知识输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重构

引言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不断的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从而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让学生在不一样的体验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对理念与方法进行革新。

1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1人文内涵的突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新课标的提出,为人文内涵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民族发展的记录,更是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1.2新课标语文教学从实践出发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大多都停留在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语文与实际活动的联系不大。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理论与实践想结合,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下,也强调了教育工作需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分析与思考,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以学生为主体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半壁江山”。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进行掌握,从而针对性的对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与调整,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体系重构

2.1教学目标:表征核心素养

新课程明确提出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目标变化必然带来新教学目标变化,具化到教学实践中对素养型教学目标又将作何表述?根据之前的课程目标变化梳理,发现语文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课程目标从学科中心向育人中心的转变。再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来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指人愿意做事的理想,必备品格指人持续做事的担当,关键能力指人正确做事的本领。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统整知识、技能、情感等,纠正了过去被人为割裂、并列呈现的三类目标。

2.2创设真实情境,链接生活世界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情境是一切认知或学习活动的基础。借助与情境的互动,关联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情境—建构”的过程。同样,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目标相关联,转化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宗旨与培养目标。然而,语文知识并不是一座“符号”的孤岛,它依存于生活情境,依存于学科逻辑体系之中,关联学生经验,有助于个体发现、理解并重构知识经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迁移与运用,实现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之间的转化统整,指向儿童高阶认知能力的提升。

2.3关联学习素材,建构学习链条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将教学单位从原来的一篇课文,扩大至一个单元、一组单元,甚至还包括课外补充的文本、引入的学习资源,借助主题的聚合,汇集学习资源,进行重组和开发,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式教育素材。以学习主题为纲领,以学习情境为依托,联结学生生活,实现迁移运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完整的学习链条。立足课标理念,挖掘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与旨归,不难发现,任务群教学强调在更加广阔的视域内突出语文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价值观取向上则更符合“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借助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链接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现语文知识点、素养点、创新点的交叉联结,架构完整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4教学评价:促进学业质量提升

学业质量和教学评价密切相关。教学评价需要参照学业质量来选择评价方式和设计评价工具,教学评价也是学生学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二者互为依托。作为新课标的践行者,我们需要匹配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推动教学评价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而终结性评价是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可以说,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因此,2022版语文新课标重点阐释过程性评价,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的意义,并且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建议教师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作为落实新课标的关键群体,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悟新课标,强化新课标、新课程、新教学的内在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只有学好新课标、用好新课标,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的改革,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新梅.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分析[J].数码设计(上),2019(2):126.

[2]霍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2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