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与内涵研究

作者

吴正乾 李勤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10151

作者简介:吴正乾,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车辆工程与职业教育,工作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勤,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车辆工程,工作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ykt202205.

摘要:在当今教育领域,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备受关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职业院校中的协同育人路径,全面分析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以期为职业院校的育人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理论研究

一、引言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社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成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2.1 管理协同理论

管理协同理论是指运用协同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于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论体系。该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在职业院校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其协同育人符合管理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协同合作,两者可以共同制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方案,并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管理协同理论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还能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正是管理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2.2 系统工程的方法理论

系统工程的方法理论是指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等,把研究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着重从整体上解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从而把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在职业院校教育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需要共同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系统工程的方法理论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2.3 政策依据

党和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也多次发文,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些政策要求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内涵研究

3.1 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各子系统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新的序参量出现,从而形成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各部门相互协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有序结构。在职业院校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主要涵盖两个层面的内容:

(1)机构与部门协同:高职院校相关机构、部门以及校外合作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同向同行,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种协同方式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人员协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文化素质课教师、党团工作人员等与合作企业政工人员之间分工协作、同向同行,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种协同方式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协同,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2 协同育人的意义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专业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思政教师则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两者的协同合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教育质量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4)推动教育创新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有助于推动教育创新。两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推动职业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5)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协同育人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协同合作,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4.1 加强沟通与交流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协同育人。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形成共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畅通和协调配合。

为了加强沟通与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教研活动,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鼓励教师之间建立个人联系,如通过微信、邮件等方式保持沟通,以便及时交流教学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4.2 共享教育资源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共享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这有助于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共享资源,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可以建立教育资源库,将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教学材料、案例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分类。同时,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借鉴和参考,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 深度融合课程内容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将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思政课程也应结合专业特点,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深度融合课程内容,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和融入,使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4.4 协同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共同设计实践项目和活动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相互配合和指导。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共同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4.5 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对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评价与反馈机制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对教育过程的监控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同时,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和改进协同育人的实践。

五、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保障措施

5.1 政策支持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协同育人,为其实施提供政策保障。政策可以包括经费支持、教学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协同育人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广大教师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为了保障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管理制度,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5.2 培训与研修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培训与研修,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协同育人能力。培训可以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培训。通过培训与研修,可以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协同育人的效果。

为了加强培训与研修的效果,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授课,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视野和思路。

5.3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协同育人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可以包括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优秀团队奖等方面的奖励措施。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协同育人的深入开展。

为了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标准和评选程序,确保奖励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评选过程,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育人经验。

5.4 跨学科交流平台

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跨学科交流平台可以包括学术讲座、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形式。通过跨学科交流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为协同育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鼓励教师之间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参考文献:

[1]李银宾,杜晓惠.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3,(03)

[2]林流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要素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04)

[3]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2,(01)

[4]阳德平,刘健余.基于课程思政的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探索——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02)

[5]方春英.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与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