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谢莹慧
安福县寮塘乡中心小学 343200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同时,构建发展性任务,精准设计教学内容,以适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进一步培养音乐素养。此外,组织协同性学习,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策略为小学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广阔领域,歌唱教学历来备受重视。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歌唱技巧与音乐素养,始终是教育者面临的难题。随着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情境创设、任务设计与协同性学习等策略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这些策略不仅着眼于歌唱技能的传授,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创造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这些策略的应用与实践,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视角与参考。
一、创设真境,促真实学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至关重要。它能为课堂增色添彩,促进学生学习与思维发展。真实性情境应链接真实生活,基于学生认知经验,激发主动学习,引出主题,引发思考,助力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授“糖果仙子舞曲”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了以糖果仙子舞会为核心的情境,意图借助这一梦幻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节拍与旋律。初次尝试中,展示了众多糖果与仙境相关的图片,试图构建一个令人陶醉的糖果世界。然而,学生的注意力却未能如愿聚焦于音乐,反而因过多信息而分散。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策略调整,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聚焦于糖果仙子舞会这一具体情境。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配合动态呈现的舞会画面,成功打造了一个既梦幻又真实的场景。学生们仿佛亲自踏入了糖果仙子的舞会,随着音乐的节拍悠然起舞。这一情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舞会氛围与音乐的独特魅力。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聆听音乐的节拍与旋律,并通过围圈走恒拍的律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逐步熟悉歌曲。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的个体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我,则化身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与同行者。通过这样的真实情境体验,学生们对“糖果仙子舞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真切感受到了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为小学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发展任务,提表现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需精准设计课堂任务,难度适中以激发学生探索欲,避免挫败感。精心策划的任务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保持学习热情,最大化教学效果,尤其针对富含生活与民族特色的歌曲。
例如,在教授“放马山歌”时,鉴于小学学生歌唱能力尚待提升、歌词识读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歌词诵读环节细化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先通过疏通歌词,让学生初步识读并熟悉“放马山歌”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随后,结合歌曲独特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节奏谱,尝试在每个节奏单元内均匀读出两个字,以此培养学生的恒拍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整诵读歌词,形成对歌曲内容的整体感知。进一步地,教师揭示歌曲中反复出现的特色衬词“哟呵”,并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愉悦的心情与教师进行接口诵读,从而深刻体会衬词在歌曲中的独特韵味。接着,要求学生用明亮、轻巧的声音完整诵读歌词,并逐步加快诵读速度,以提升诵读的流畅性和节奏感。此时,教师加入体态律动,如模仿骑马的动作,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感,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歌声来表现,注重音色的品质。最终,学生将完整诵读歌词,并尝试与伴奏音乐合作,将诵读与音乐紧密结合,为后续的学唱环节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进步,更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培养了他们的歌词诵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续的歌曲学唱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螺旋递进式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知识的正迁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协同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协同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同伴间合作协商的教学模式,它通过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互动,共同分享、交流,以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分析、表达、创造、评价等音乐高阶思维能力,并增强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教授“大家一起来”时,教师可以设计了协同性学习任务。如提供了两种乐器:铃鼓和沙锤,分别象征着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如何让这些乐器在“大家一起来”这首歌曲中恰当加入,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成为了本环节协同性学习的目标。基于这一学习任务——“乐器在何时加入,怎样加入”,教师可以进行了多种分组,每组学生需要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特点,共同探讨乐器的加入时机和演奏方式。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多种创意方案。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开始尝试将各自的方案付诸实践。从同桌两人的协作,到小组内的相互配合,再到全班的整体合作演奏,学生们在互动与评价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从他人的演奏中汲取灵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已知经验被充分唤醒,新的思维在持续生长,和声听觉能力得到了显性的提高。通过“大家一起来”这首歌曲的协同性学习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更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音乐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授,更促进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任务设计与协同性学习策略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互动化的教学体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也促进了其歌唱技巧、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深化这些策略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歌唱教学中获得成长与进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孟梅.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32):12-14.
[2]韩晓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学,2024(1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