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
骆敏
沭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通过分析传统作业设计的不足,阐述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标理念提出了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包括明确作业目标、丰富作业类型、分层设计作业、融入数学文化等,并探讨了作业的评价方式,旨在提高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数学素养的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应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以单元整体视角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设计出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不足
(一)作业碎片化
传统作业往往是按照教材的课时顺序,逐节布置练习题,缺乏对单元知识的整体规划。这种碎片化的作业设计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系统掌握。
(二)作业形式单一
多数传统作业以书面计算、解答习题为主,形式较为枯燥乏味。缺乏实践操作、数学阅读、数学游戏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缺乏层次性
传统作业通常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对所有学生布置相同难度和要求的作业。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 “吃不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又 “吃不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单元教材与学情
在设计单元作业前,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梳理单元知识结构,明确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学情信息。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单元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和难度层次,使作业设计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明确单元作业目标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结果,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单元作业目标。例如,在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单元,作业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等。明确的作业目标可以为作业设计提供清晰的方向,确保作业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三)设计多样化作业类型
书面作业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传统形式,在设计时要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除了常规的计算题、应用题外,还可以增加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作图题、说理题等。例如,在 “小数乘法” 单元,可以设计一些小数乘法计算的填空题,如 “0.5×0.6 =( )”;也可以设计选择题,如 “下面算式中,积大于 1 的是( )A. 0.8×0.9 B. 1.2×0.5 C. 2.1×0.4” 等,通过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对小数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 “克与千克” 单元,让学生回家称一称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记录其重量,并与家人交流。在 “图形的运动” 单元,让学生用剪纸或折纸的方式制作出轴对称图形或平移后的图形,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实践作业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探究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 “三角形内角和” 单元,让学生通过剪拼、折角等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并尝试用不同的三角形进行验证。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单元,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调查主题,如 “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然后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探究作业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阅读作业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读物,如《数学帮帮忙》《奇妙的数王国》等,并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如让学生阅读后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数学故事或数学知识,或者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数学阅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分层设计单元作业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分层作业。例如,在 “分数加减法” 单元:
基础巩固型作业
(1)计算: ; 。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 。
这类作业主要针对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分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化简分数的技能。
能力提升型作业
(1)计算: ; ,并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学校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天吃了 ,第二天吃了 ,两天一共吃了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
此层次作业在基础巩固的上,增加了一定难度,注重考查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以及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
拓展创新型作业
(1)有一杯牛奶,小明先喝了 ,然后加满水,又喝了 ,再加满水,最后全部喝完。小明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为什么?
(2)自己设计一道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这类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拓展和提升的空间。
(五)融入数学文化
在单元作业设计中融入数学文化元素,可以增加作业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例如,在 “圆周率” 单元,可以介绍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贡献,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并计算一些简单的与圆周率相关的问题,如已知圆的半径为 3 厘米,求圆的周长(保留两位小数),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 “数学广角” 单元,可以介绍古代数学名题,如 “鸡兔同笼” 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多种解法,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类似的数学趣题,体会古代数学智慧。
四、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遵循目标性、系统性、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等原则,运用深入分析教材学情、明确作业目标、设计多样化作业类型、分层设计作业和融入数学文化等策略,并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和个性化评价反馈的评价体系,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 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七 —— 推理能力(上)[J]. 小学数学教师,2014(7).
[5]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1.
[6]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7]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 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 —— 华应龙课堂实录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