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蹭老式消费”现状及改进路径
周子欣 曾洋艺 苟贝童 李莉馨 赵倩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摘要:老龄化加剧,国家持续号召“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本文聚焦代际融合视角下“蹭老式消费”对银发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在“蹭老式消费”热潮下,我们通过对上海市的青、老年消费现状和“蹭老式消费”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共收集问卷200份,分析青、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消费偏好、消费方式,了解青、老年群体对“蹭老式消费”的认识,并最终对青年“蹭老式消费”对老年群体的消费影响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将对政府和养老产业管理者创新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助力积极应对老龄化。
基金:2024年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代际融合视角下“蹭老式消费 ”对银发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本文系2024年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代际融合视角下‘蹭老式消费’对银发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202411047032)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蹭老式消费 老年消费 青年消费 代际融合 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是基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和行为特征等,专门为“银发群体”提供的以满足其需求的经济活动的总和[1]。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加剧时代并迈入银发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亟需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蹭老式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现象、形式,恰恰说明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空白的市场在等待填补,为“银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启示[2]。于老年人而言,物质满足并非全能,他们也渴望精神需求,青年人蓬勃生命力的参与可慰藉老年人因社会参与缺失而引发的失落与孤寂。在代际融合视角下,这种跨越年龄层次的消费交流缩短了代际距离,表明供给侧需要提供更多选择,更好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在银发经济发展路径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基于此,为明确代际融合视角下“蹭老式”消费对银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出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消费领域的交叉,进而准确判断出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分别向上海市不同地区的青年消费群体和老年消费群体发放线上、线下不记名问卷共计200份,最后共收回200份有效问卷。
1.问卷设计
结合青、老年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不完全相同的问卷。针对职业人,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对“蹭老式消费现状的影响等方面。针对青年人,问卷主要涉及对基本消费概况以及“蹭老式消费”的切身体验等方面;针对老年人,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消费概况、对“蹭老式消费”的影响等方面。每道问题除合理的选项外,我们还预留了空白选项,以便充分反映被调查对象自己不同的看法,不拘泥于已有选项,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提出自己独特观点的较少,这也反映出我们设计的选项基本涵盖了问题的答案,考虑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所设计的问题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排序题、量表题等,多项选择在统计时,对每题回答选项进行了加总,再按每题加总的绝对数计算所占比例数,比例较大的,反映了大多数被调查对象的看法。为了避免重复,在本文中,我们只对其中的主要项目进行分析。
2.结果分析
2.1 青年“蹭老式”消费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青年调查问卷主要来自上海市徐汇区、黄浦区、杨浦区等市区与浦东新区,本调研团队分别在上海市市区、新区、郊区、远郊,分别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8份、25份、24份和23份。
调查表明,青年参与“蹭老式消费”的形式多样,本调研团队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与享受型消费。本次调研样本共100人,其中生存型占比67%。发展型消费占比61%,享受型消费占比61%。三种“蹭老式”消费类型占比相近。
从青年“蹭老式消费”动机来看,本次被调研青年参与“蹭老式消费”的动机以“厌倦针对青年的消费陷阱,‘老年’标签的商品更优惠”(15.98%)、“‘蹭老式消费’相关物价在个人经济能力范围内”(14.05%)、“出于慈善目的,可在消费途中照顾年长者,表达对其的关爱和尊重”(11.02%)为主,合计占比41.05%。(见表1)总体观之,被调研群体“蹭老式消费”动机占比受理性消费选择影响更大,表明青年消费者开始更注重消费的性价比和实际效用,追求物超所值的消费体验。同时,该现象也反映代际交流的增多、市场细分的反思以及可持续消费的倡导等社会和经济趋势。
2.2 “蹭老式消费”对老年群体消费影响调查问卷分析
老年调查问卷主要来自上海市徐汇区、黄浦区、长宁区等市区与浦东新区,本调研团队分别在上海市市区、新区、郊区、远郊分别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8份、22份、34份和6份。
调查表明,“蹭老式消费”出现后,老年群体消费支出的变化多体现在生存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生活用品及服务、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由数据可知,共有58人表示其医疗保健支出增加,占受访者总数的58%,具体表现为愿意做健康检查、注重保健等。同时,有55人在生存方面的支出增多(占比55%),具体表现为吃穿住的品质提升,不再过度的省钱。有35人增加了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比如去旅行、上老年大学、去群艺馆等(占比35%),另有27人在生活用品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比如购买智能家电、智能手机等。数据反映出当老年群体消费观念转变时,首先提升的就是健康与吃穿住两大方面的质量,然后才会关注玩乐,这也较符合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借此我们可以明确银发经济的发展重点。(见表2)
调查表明,“蹭老式消费”出现后,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向健康、幸福感、体验感等方向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有86%的人都表示更愿意将钱花费在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产品及服务上。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老年人好像是最不舍得花钱的群体,然而“不舍得花钱”正渐渐成为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过去时。老年群体在心态上从以事业、家庭为中心向以自我为中心转变,相应地消费需求也在从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更加注意自身的获得感。同时,满足代际交流的产品及服务也成为了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之一。有81%的人表示希望可以开发一些满足代际交流的产品及服务,这反映出老年人不仅有对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代际交流的产品可以联系起老人与年轻人,弥合代际差异,推动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创新。(见表3)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侧重点有一定差异。如图所示,虽然50-59岁和60-69岁的首要消费需求都是健康保健品,但是50-59岁的老年群体比起多元养老服务,更倾向于多样的娱乐产品(占比52.94%),而60-69岁的老年群体比起多样的娱乐产品,更倾向于多元的养老服务(占比71.88%)。这或许是因为60岁以下的老年群体因刚步入老年,年龄相对较小,更有精力去满足兴趣爱好,而较少关注于养老服务。相反对于大多数60岁以下的老年群体,其精力已经不再充沛,如何养老成了其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其消费需求也就增加。
3.结论与措施
从青年群体问卷和老年群体问卷的结果可知,蹭老式消费在青年和老年群体中推广程度较高,青年和老年的蹭老式消费较为普遍,两者都存在“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而影响“蹭老式消费”的因素较多,主要与居民的平均收入支出水平相关。“蹭老式消费”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改进“蹭老式消费”的措施:
3.1 增加生存型消费的消费场所
由两组调查的分析可知,青年人群和老年群体的消费限制因素主要与收入水平相关,青年群体加入到老年消费市场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缓解生存压力,老年群体一部分也是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而选择适老型消费。因此,增加老年食堂等生存型消费场所,可以为更多人提供较为便利的服务,同时老年消费场所增加,也会缓解因青年涌入老年消费市场而挤占老年人消费资源的问题。
3.2 鼓励共享经济
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平台或社区力量,建立共享物品和服务的交流平台,以减少资源浪费。鼓励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共享消费,如共享健身设备、文化活动场所等,可以加强代际交流。市场应开发更多提升健康水平、幸福感的商品服务,相关行业应创新商业模式,寻求更多代际融合的可能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推动老年消费的年轻化,时尚化,满足更多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也为青年群体寻找一条经济实惠的消费模式[3]。
3.3 提倡个性化消费
通过市场调研和个人定制等方式,提供更符合个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的消费需求。鼓励商家根据“蹭老式消费”的特点,开发适合多代共用的产品和服务,如设计既符合老年人需求又吸引年轻人的旅游团、兴趣班等,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使传统的养老产业与当今的消费潮流相结合,刺激老年消费的发展,为银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动能。[4]
3.4 加强市场监管
老年消费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新兴的消费模式,而基于老年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只有加强市场的监管才能是老年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才能促进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老年消费市场的监管要从产业的全链条进行监管,做到各个方面都保障老年群体的消费权益,让老年群体更安心,更放心地消费。[5]
参考文献:
[1]徐莺,刘含笑. 中国“银发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 (01): 140-147.
[2]陆杰华.银发经济视角下青年养老观念的新变化[J].人民论坛,2024,(10):88-91.
[3]金牛,刘梦琦.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意蕴、机遇挑战与体系构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3):1-9.DOI:10.13320/j.cnki.jauhe.2024.0024.
[4]杨红娟.银发经济背景下的老年人消费特征研究[J].新西部,2024,(04):89-92.
[5]孔微巍,郭宇航. 我国养老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 (24): 116-119.
作者简介:周子欣,女,2005年3月,汉族,安徽淮北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生;曾洋艺,女,2003年9月,汉族,四川成都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生;苟贝童,女,2005年2月,汉族,四川绵阳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生;李莉馨,女,2005年5月,汉族,福建三明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生;赵倩,女,2003年12月,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