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存在的若干问题探析

作者

钱晓玲 王晶 毛伟霞

河南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453000 河南,新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示范性项目“河南科技学院 UGS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研究”;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知识重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三五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24SJGLX0154);河南科技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跨界融合视域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2021SJGLX2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钱晓玲(1984.3—),女,湖北咸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师教育。

王晶(1981.10—),男,山西太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毛伟霞:(1980.10—),女,河北任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摘要:数学教育在各个幼儿园中被重视的程度各不相同。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而言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数学教育、幼儿园、教学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涉及的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数、量、形、时间和空间。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不只存在于集体教学,还存在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中,并渗透于其他领域活动和幼儿园环境中。当前我国幼儿园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园过于强调和重视数学教育,容易出现“超前学习”,有的幼儿园又怕被扣上“小学化”的帽子,教学中很少涉及数学活动(边缘化)。这两个极端前者容易损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或兴趣,后者容易带来幼儿数学思维的缺失,缺乏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过渡,为后续学习带来困难。开展适当而科学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一)教师低估幼儿学习数学的困难,计划性不足

教学设计是统筹规划整个教学系统、提出教学具体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产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有明确目标和明显逻辑的。由于在我们多数人眼里,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一定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也容易给幼儿园教师一种错觉,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不需要做过多的准备,张口就能讲。于是许多教师并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活动准备,确定好要讲的内容之后,匆匆忙忙开始讲,寥寥草草地结束。其实幼儿园数学内容简单只是指其涉及的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概念比较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教幼儿学习数学就简单了。数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抽象性,而幼儿阶段的思维又是以动作和形象思维为主,从这两者存在的矛盾就可以看出数学学习对幼儿而言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如果教师都是这样随意地开展教学,没有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活动,哪怕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参考材料,全面性不足

幼儿数学学习结构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框架,旨在帮助幼儿在数学领域内建立基础的认知和技能。全面的数学学习结构体系有助于幼儿对数学形成全面宏观的感知和认知框架,更深刻地把握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也能为小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幼儿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结构体系应该了然于胸,了解每个内容和概念在横向与纵向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以正确的顺序展开教学,幼儿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些内容。但从目前来看,幼儿教师一般按照某一教学参考书设置的教学顺序展开教学,教学参考书虽然是按一定的学科体系基础进行编排,但它只是围绕幼儿数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展开,一些细微概念较少出现在这些集体活动教学方案中,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补充这部分内容。比如对于集合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对幼儿了解分类的概念、计数活动、数运算活动等均有铺垫作用,但很少有教师会在教学中向幼儿展示集合的含义或分类。幼儿教师对于如果不能对幼儿数学学习的结构框架有全面细微的把握,容易造成幼儿的数学学习的不连贯,从而带来学习障碍。

(三)教学过程对个体关注有限,差异性不足

个体差异性是指在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存在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模式。教学中只有关注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他们的具体发展水平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由于每个幼儿的经验水平不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学活动要尤为关注幼儿在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但实际中,由于幼儿人数众多,教师对幼儿和活动的关注更多是整体性的,很少或者很难照顾到每个幼儿身上的个体差异。比如在小班同一班级中,有的幼儿可以进行五以内的点数,有的幼儿还只能唱数到五;前者已逐渐进入说出总数阶段,而后者还要进行很多点数练习,那么教师的教学又该如何安排。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提供层次序列多样的材料来照顾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家园合作,家园共同帮助较为落后的幼儿。如果数学教学不能这样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将可能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或是带来无效互动。

(四)教学内容设置较为独立,融合性不足

融合课程是综合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打破原有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综合程度高的有机联系的跨学科课程。数学教育与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融合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并提升幼儿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教师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也可以留意教学内容与数学领域的联系,数学中涉及的数、量、形等本身就是物体的属性特征,引导幼儿关注这些联系和特征,让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其他领域的问题,可以收获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但目前幼儿园课程多数是分领域教学,容易割裂幼儿经验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从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到2012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数学与科学均合并为科学领域,有助于加强科学探究与数学的联系。但在现实中,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通常都是单独设置的,不会称数学活动为科学活动,一般也就不会积极去探索他们之间关联。再比如在语言活动中,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也难以想到站在数学中“量的比较”的角度去思索和分析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有来有回的对话。如果不能这样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数学与其他领域内容的联系,会妨碍他们对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识,割裂幼儿经验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形式陈旧固化,形象化不足

教学形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适宜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升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适应性。教学形式应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变化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幼儿园教师容易被自己曾经接受数学教育的形式所影响,不愿或者不会使用新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固化,甚至出现灌输式教授数学的现象,幼儿可能并不理解结果从何而来,只是单纯以记住结论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一旦养成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其日后的数学学习之路会非常坎坷。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幼儿数学教育的方式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幼儿学习的方式是“做中学、生活中学、游戏中学”。他们需要把大量具体的形象输入到大脑中,这样才能给他们个人表征能力的发展带来足量的积累,逐步从实物表征和图片表征过渡到符号表征,从而真正地理解数学。如果不给予幼儿足够的多形式表征数学概念的机会,他们对数学的感知和理解就难以深刻和全面。

(六)数学应用场景受限,生活化不足

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是指将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起来,使幼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是一种语言。与学习其他语言一样,它也需要幼儿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并加以运用。幼儿从出生到能用语言相对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需要三年时间。站在这个角度去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会发现,学习数学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应用,《指南》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但是许多教师未能认识到在生活中渗透开展数学教育的重要性,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比如在晨间点名环节,教师只是简单地对幼儿进行点到,而没有进一步统计说出到了多少名幼儿,缺了多少名幼儿,或者男生到了多少人,女生又到了多少人,似乎这是和点名无关的环节。一个很好的对幼儿进行“统计”概念输入的机会也就错失了。如果不能帮助幼儿建立起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幼儿就不会或者难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有用。

(七)数学游戏囿于传统形式,变化性不足

数学游戏是一种带有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娱乐活动。它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教授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技能或者简单地提供一种有趣的方式让人们探索数学。幼儿在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创造力。教师可以把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讲的内容设计入一定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则以游戏化的形式学习数学。但是由于教师对数学游戏活动的重视不足,对数学游戏往往按照日常规则浅尝辄止。其实有时候可以对游戏规则稍作改动,比如在玩“荷花开几朵”的游戏时,教师没有和之前一样随机喊出数字,而是从2朵开始,到3朵,再到4朵,然后到5朵,数量逐渐增加,这样很直观地让幼儿感受到人数的逐渐增多,也可以反着将数字逐渐减少,增强幼儿对数和量的感知能力。再比如在找规律活动中,教师容易局限在图像形式中,而忽略音乐、动作等形式的规律。游戏本身是一种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活动,当游戏活动有所变化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八)数学文化教育占比极小,传播性不足

数学文化教育是一个将数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教育领域,它强调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数学的历史、美学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和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比如了解数学数字的起源、数学家的历史故事、欣赏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等等。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并不是只有简单的数字数量,让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生硬的数学知识的讲授,而有了一些人文的柔和之美。加上这些内容本身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哲学性,也可以吸引幼儿对学习数学和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目前来看,这部分内容在幼儿可以接触到的数学学习媒介中,会在个别教材的拓展阅读部分出现,而这部分内容常常因为不是数学题目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这实则是大家的一种损失。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幼儿和教师教学而言都有重大意义。

(九)数学语言的运用缺失,输出频率不足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表达数学思想、概念和问题等。教师与幼儿互动时使用的与数学相关的语言与幼儿在校期间数学学习水平的发展高度相关。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输出有加深幼儿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时发现错误和进行记忆巩固等作用。鼓励幼儿将思考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有条理、自信地表达出来,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这也会消耗一定的教学时间,由于总体上活动时间是有限的,当教师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活动过程的完整性时,他们就更在乎幼儿能够对问题给出自己或对或错的答案,而很少追问一句“你的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不同想法吗?”“请你举个例子”等。师幼之间的对话常常很短,问题轮次很少,幼儿回答后就迅速进入下一个步骤,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一项教学任务。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数学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坚持践行将有利于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十)数学元素在环创中被忽视,利用频率不足

年龄越小,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就越大越深刻。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对幼儿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均有深远影响。在进行幼儿园大环境创设时,可以设置幼儿园数学探索区域、户外迷宫等,也可以在环境布置时,绘制规律性图案、形状拼合图、串珠算盘等,给幼儿提供更多发现身边的数学元素的机会。可是不难发现,目前许多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更多地利用了艺术领域的相关元素,和数学有关的材料较为少见,这样的环境反映了园所环境设计者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了解,或者在规划时考虑不够周全。将数学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可以带领幼儿发现数学的更多魅力。

数学在科学、商业、工业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大的用处,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强大、简洁、明确的沟通方式,而且提供了解释和预测的方法。适量而适当的数学教育对学前儿童来说是必要。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虽然只是数学学科中最为简单基础的部分,我们是可以不用担心幼儿将来不会一直不懂,但是通过数学教育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数学教育让幼儿更理解生活更理解自然事物也是不可多得的途径。数学本身是一种思维工具,它又包含逐级递进的抽象的层级结构,幼儿在入学前培养起来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感是他们将来学习学校数学的基础,这个基础越牢越广越有利于他们将来适应和接受更深刻、更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主编.辞海(第七版 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2]夏力主编.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15)[2024-1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4]黄瑾 田方主编.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美)莉莎·穆莫 布伦达·耶柔米著. 侯宇岚 陈芳译.数学不仅是数数:基于标准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英)帕梅拉·利贝克著,陆宇斐译.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