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迟倩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作者简介:迟倩(1983.7)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课题项目:安徽三联学院2022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编号22zlgc013)
摘要:国际贸易呈现出一些显著的趋势和挑战,如区域化合作加深、数字化与跨境电商持续增长、绿色贸易崛起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对高质量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各级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也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为社会与企业发展提供真正的助力。文章着眼于基于OBE的四段三面、理实融合培养模式,首先阐述该模式,其次提出该模式的具体应用要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转变,单纯的技术型、科研型、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滞后性。兼具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与企业急需的人才,故探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而面对国际贸易企业出现的“招工荒”现状与数字化与跨境电商持续增长等国际贸易新变化,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均应将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作为关键性工作,提出科学有效的育人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兼具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方向,院校可选择“基于OBE的四段三面、理实融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OBE”为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四段”为打牢基础、强化专业、多维发展、创新实践,是帮助学生拥有适应未来生活能力的四个教育阶段。“三面”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将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融入育人全过程的三个着力面[1]。
二、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落地要点
(一)基于“0BE”理念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院校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改进流程如下。首先通过内外需求调研(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要、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明确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大纲),随之明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内外需求调研发现,当前社会和企业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商务沟通能力、运用管理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商事争端解决能力。院校为帮助学生掌握上述能力,应基于“0BE”理念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比如,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ERP实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经济法》《国际商法》等课程按照信息收集、分析及决策模块、商务沟通模块、运营管理模块、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模块、国际金融与结算模块等进行划分,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开展协同育人。同时在教学实施中,站在理实融合角度推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模块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备货→托运→报检→报关→交单结汇”这一流程完成一次国际贸易活动[2]。
(二)基于“四段”构建工学交替、协同育人格局
打牢基础、强化专业、多维发展、创新实践是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四个阶段。院校在每个阶段都要站在校企共育角度,将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全过程,以构建起学交替、协同育人这一新格局。具体而言,首先,院校应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即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践基地、订单班与学徒制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盟,确保校企实现多维度联合。其次,校企要明确“四段”的具体着眼点,使协同育人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比如,“打牢基础”阶段主要侧重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强化专业”阶段主要以仿真实训和企业导师指导实践为主;“多维发展”阶段则注重某企业实训以及引领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实践”阶段则以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指导为主。
(三)基于“三面”推进理实融合课堂教学
首先,建设理实融合的“金课”。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要建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通过学习获得最大能力的高品质课堂。院校应采取精神、物质等激励手段,激励教师主动建设理实融合的“金课”。其次,打造优质教学内容。教师应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需的实践能力对接。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国际商事争端解决能力,为此,教师应在《经济法》《国际商法》等课程上注重讲解与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付诸实践。最后,实施先进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按照“课内项目→课外创新创业项目→毕业综合项目”这一流程递进式开展项目教学。此外,“BLOOM教学法”“差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以赛促学法”的应用价值也尤为显著,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发现,“基于OBE的四段三面、理实融合培养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有效运用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培育出既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各级院校在落实“基于OBE的四段三面、理实融合培养模式”,实现育人目标时,应从基于“0BE”理念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四段”构建工学交替、协同育人格局、基于“三面”推进理实融合课堂教学三个角度入手。
参考文献:
[1]赵鹏,朱叶楠,赵丽.基于KSAO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4,9(01):51-56.
[2]王艳,施梅超,刘紫昭.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22,(24):65-67.
[3]胡亚会,苏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0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