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悦”读与同步练写初探
张寒梅
绵阳南山中学 621000
摘要:“悦”读结合同步练写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诗歌学习深度与广度,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诗歌教学中“悦”读策略的应用及其与同步练写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愉悦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其在理解、鉴赏与创作能力上的全面提升。文章提出指导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策略在提升学生诗歌素养、增强文学表达能力方面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悦读;同步练写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不仅是传承文化、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诗歌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灌输与机械背诵,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与创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深度理解与创作的“悦”读教学模式,并同步进行练写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模拟悦读,身临其境感悟诗韵
情境模拟悦读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精心构建的与诗歌内容丝丝入扣的情境,引领学生仿佛步入诗歌的画卷之中,亲身体验并深刻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韵致与情愫。这一方法巧妙地跨越了物理与时间的双重界限,使学生犹如穿梭于历史长河,与古代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邂逅。在这样的情境模拟下,学生不仅能够细腻地捕捉到诗歌意象的微妙之美,更能在情感的波澜中激活个人的情感深度与创造力,犹如在心灵的土壤中播种下诗意的种子,为日后诗歌创作的萌芽与绽放积累丰富的素材与不竭的灵感源泉。
例如,在教授杜甫的千古名篇《登高》时,教师首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幅幅秋日登高远望的雄浑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辅以萧瑟秋风与远处隐约可闻的鸟鸣,共同编织出一幅既凄清又宏大的背景画卷。紧接着,引导学生闭目凝神,聆听那深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让他们仿佛化身成为那位年迈体衰却胸怀天下的诗人,独自伫立于山巅之上,目睹万物在秋风中的凋零,心中激荡起对生命无常、国家兴亡的深切感慨与无尽思索。情境模拟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打开心扉,分享各自在这场心灵之旅中的独特感悟,并勇敢尝试以笔墨捕捉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登高”之境,从而实现了从沉浸式的“悦”读到主动创作的自然且流畅的过渡,让诗歌的学习与创作成为一场心灵的旅行与自我发现的旅程。
二、诗意联想悦读,思维碰撞拓展想象
诗意联想悦读作为一种深度的阅读策略,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潜能,通过跨越学科边界、文化疆域的广泛比较与深刻联系,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广阔认知世界的窗。这一教学法不仅倡导学生挣脱文本的束缚,勇于将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与个人生活经历、广泛阅读积累相融合,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解读与重构,还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如同探险者般,在思维的密林中穿梭,发现新知,深化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把握。通过诗意联想,学生不仅能够收获情感世界的丰富与细腻,更能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对比中磨砺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潜能,为诗歌创作注入多元视角与不竭灵感,让每一行诗句都成为思维碰撞后的璀璨火花。
例如,在深入剖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经典之作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探索“春花秋月”这一自然意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丰富象征意义。首先,将其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哀愁、思念之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这份自然美景背后承载的深厚情感;随后,又将其与西方文学中的自然描写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中自然意象异同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被鼓励闭上眼睛,让自己的心灵穿越时空,置身于李煜那风雨飘摇的宫廷之中,感受那份国破家亡的深切绝望,并思考如何将这份沉重情感以“春花秋月”为媒介进行艺术化的寄托与表达。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这一主题,分享着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故事、画面乃至细腻的情感波动,每个人的发言都像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意的火花。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联想与感悟转化为文字,创作一首以“自然与人生”为主题的短诗,将“悦”读的收获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让思维的火花在笔尖跳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诗意光芒。
三、批判性悦读,质疑反思深化理解
批判性悦读要求学生在诗歌阅读过程中,不仅实时接受信息,更要学会质疑、分析与评价,形成独立的见解与判断。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诗歌的语言、结构、主题、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写作能力。批判性悦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还能激发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为诗歌创作注入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质疑的思维,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理解。
例如,教授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进行批判性分析。首先,讨论这句诗所表达的寻找与发现的哲理,是否仅局限于爱情层面,还是可以扩展到人生追求、理想实现等更广泛的领域。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这句诗在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最后,鼓励学生撰写一篇评论文章,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阐述对这句诗的新解与感悟,实现批判性悦读与同步练写的深度融合。
结语:高中诗歌教学中的“悦”读与同步练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拓展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模拟悦读、诗意联想悦读、批判性悦读三种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宏.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深度学习”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
[2]吴芳彬.读写共生理念下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