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推广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变革与优化研究
王明德
中建八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省 广州市 510663
摘要:建筑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商品,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建筑项目的质量控制,监管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实施建筑质量控制的具体工作中,建设主体需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对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管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进行变革优化,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品质,并有效防止粗制滥造等不良行为。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变革优化
随着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BIM技术的推广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持续变革,为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BIM技术应用意义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阶段,可以促进形象化的沟通与信息的交流,实现施工场地管理、物资采购、设计规划等环节的无缝衔接,确保工程质量监管流程的顺畅执行。依托BIM模型进行质量监管,相较于传统的二维图纸,不仅能节约人力资源,还能提高监管效率与精确度。此外,BIM技术有助于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返工率,从而逐步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水平。设计人员还能借助BIM技术,对建筑的日照效果、能源消耗等性能指标进行模拟分析,以此在确保建筑性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预防设计阶段常见的问题。另外,BIM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管中的应用,便于各参与方尽早介入质量管理,通过集体协作强化监管效果。综上所述,BIM技术对于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建设主体应当积极采纳并有效利用BIM技术。
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中的有效运用
2.1工程概况
招商银行总部大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于深超总部基地南门户,是集金融办公、高端商务、精品商业及高档酒店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城市综合体,总占地面积3.55万㎡,总建筑面积48.05万㎡,总工期1175d。项目由五座单体建筑构成,T1塔楼共75层,高387.35m,是全国最高的偏筒结构。
项目在施工实施建设过程中的施工重难点,1)本项目是国内工期最短的特大型超高层城市综合体;2)平面管理和转换复杂,垂直运输协调量大,各专业交叉作业多,施工材料多样化,工序的组织协同对整体工期影响至关重要;3)项目单体最高387.35m,是全国最高的偏筒结构;4)政府、业主要求高,质量目标为鲁班奖。
2.2施工质量管理实施路线
在施工质量监控环节,建设单位须依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来明确施工质量管理的执行路径。首要任务是依照BIM的执行规范,搭建起以BIM为核心的管理架构,随后按照BIM建模规范和模型进度,制订项目的BIM执行计划,并确立关键执行区域及BIM的应用关键点。具体而言,在竞标过程中,应着重运用BIM技术来编制竞标方案,通过动画形式展示竞标内容,并据此制定竞标报价策略。在项目筹备阶段,应着重通过BIM技术对监管材料设备采购计划、入场安排、施工成本预算及现场布局实施监督。施工期间,应集中利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深化和冲突检测。此外,还需采用三维虚拟样板和可视化技术进行交底,实时监控项目中的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利用物联网的二维码追踪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三维云端扫描技术等手段,对工程质量执行严格管控。在工程完工交付阶段,应以BIM模型为支撑,维护工程质量,并辅助完成工程质量的验收工作。最终,通过模型指导和审核,完善BIM模型,以确保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
2.3质量管理项目组织机构设计
在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任务时,为充分发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提升监管效率的作用,有必要对现行的质量管理架构进行调整与优化。首先,需要在监管架构中新增BIM专项小组,该小组专责BIM模型的构建与维护。小组成员需精通相关软件操作,具备迅速建模的技能及BIM技术的应用素养。接着,施工方应组织内部技术人员接受BIM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BIM软件的操作,从而能够优化BIM模型,提升模型构建的工作效率,以服务于工程质量的监管。此外,在构建监管架构时,应确立BIM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负责BIM技能培训的组织及BIM应用策略的制定。而BIM技术工程师则主要承担BIM模型的冲突检测和优化工作,以此确保工程质量的严格控制。同时,BIM技术应用者需将BIM的成果应用于质量管理之中,确保BIM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有效执行。综上所述,为了最大化利用BIM技术的效能和价值,建设方应当围绕BIM技术打造一套质量监管的组织架构,以便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协同作业。
2.4BIM建模设计
在技术筹备环节,关键在于参照施工合同、建设规范标准以及设计图纸来拟定BIM执行计划。进入图纸审查环节时,重点是组织设计团队对图纸进行集体评审,以科学手段评估图纸设计是否含有重大遗漏或不足。图纸审查结束后,需对建筑中的公共走道、电梯厅等关键区域进行二维平面预布局,以减少BIM建模后的调整工作量。在BIM模型构建及细化设计过程中,依照地下先行、结构优先、装修随后的顺序,对不同专业和部位逐一进行模型构建。接下来,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装饰等多部分模型整合,细致评估BIM模型的整体效果是否达到最佳。同时,将电气、通风、给排水等专业模型合并,精确判断管道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当BIM模型的总体设计方案优化至最佳状态,对建筑工程各部分施工进行碰撞检测,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立即对设计进行调整。在BIM模型审查环节,主要依据规范及项目实际需求,对BIM模型的总体方案进行细致审查,以防模型与现场实际脱节,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得以高效执行。
2.5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质量控制
依据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需执行预防性、过程性和结果性三个阶段的管控策略。在预防阶段,通过图纸与BIM模型的高度融合,对模型进行精准优化,运用其模拟特性制定详尽的施工计划,并在虚拟交底的前提下,对施工各部位进行细化设计和冲突检验。这涵盖了从砌体、混凝土、钢构到机电安装的全方位模拟验证,以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确立复杂区域的施工次序,梳理工艺流程,预防违规作业和设计缺陷对工程质量的潜在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模型模拟制作实体样板,确立质量标准,并通过BIM技术进行问题排查及设计调整。至于工程收尾阶段,通过BIM模型对机电系统等进行模拟调试,结合实体三维扫描与模型比对,精确验收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得到高效监管。此外,监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浏览器,实时审查BIM模型,开展质量巡查,快速定位问题并安排相应的整改措施。
结论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建筑领域正经历着由BIM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尽管BIM技术尚处于成长阶段,其相较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显示出显著的效率优势。BIM技术的持续进步,依赖于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这将推动建筑行业实现本质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志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20(14):8-9.
[2]贾硕.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质量和周期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40(30):55-56.
[3]刘宁,温涛,王铭.现代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5):4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