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作者

胡捷

盱眙技师学院,江苏盱眙,211700

摘要: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不断发展,电子控制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的核心。本文分析了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指出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高性能计算平台是未来的主要方向,同时,电子控制系统复杂性不断增加、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提高等挑战日益凸显。应对挑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系统架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创新发展,对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趋势;挑战对策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不断的革新,现代轿车为了提升车辆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度,并且降低废气排放污染而应用了电子控制。当前,以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四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准确把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未来发展挑战,对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

当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正在从分布式向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EEA)转变,分布式 EEA 存在数据交互复杂、系统冗余等问题,已难以满足智能化、网联化背景下信息高度融合、功能深度协同的需求。集中式EEA通过域控制器取代传统的分布式电子控制单元(ECU),可以实现软硬件解耦、功能集中部署,域控制器负责特定功能域内的计算和执行任务,多个域控制器通过高速以太网进行数据交换,这种架构可以显著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实现功能的灵活配置、快速迭代。

(二)高性能计算平台

智能网联时代,海量车载数据处理、复杂算法运行对车载计算平台提出了极高要求,芯片性能已成为制约汽车智能化发展的瓶颈,高性能计算芯片和平台是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推进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支撑。GPU、FPGA、ASIC等芯片凭借高算力、低功耗、可编程等特点,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英伟达Drive AGX为代表的车规级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可支持L2+到L5级自动驾驶,算力高达1000TOPS,特斯拉FSD芯片专为自动驾驶设计,可实现图像处理、目标检测、路径规划等关键功能。国内如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基于车规级异构计算架构,可同时支持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

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性不断增加

随着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软硬件技术不断迭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持续增加。以域控制器为核心的集中式EEA,需要打通动力、底盘、车身、座舱等各个子系统,实现跨域融合和多模态信号交互,对系统集成和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实现大量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智能交互功能,相关算法模型、软件系统日益庞大,复杂性增加导致电子系统的开发周期延长、成本上升。据统计,一些高端车型电子系统开发成本已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软件代码量超过1亿行,开发验证手段也从传统的实车道路测试,拓展到软硬件协同仿真、实时运行监控等,电子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对整车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机厂需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顶层设计,完善研发流程和标准规范,构建跨界协同的创新体系,化解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二)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提高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事关整车品质和行驶安全,必须保证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然而,随着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软件复杂度增加,电子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车功能失效,特别是L3及以上自动驾驶,对系统的容错能力、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恶劣工况、极端环境可能诱发软硬件错误,威胁行车安全。电子系统的网联化特征也使其面临网络安全风险,黑客入侵、数据篡改、恶意控制等网络攻击事件时有发生,电子系统可靠性、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已经成为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主要掣肘,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从整车、电子部件、数据、通信等方面规定了详细的安全要求。国际标准ISO26262以量化的安全度量为基础,对汽车功能安全提出了严格规范,主机厂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设计理念贯穿电子系统全生命周期,通过加密认证、异常监测、冗余备份等技术手段,持续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网络防护能力[1]。

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系统架构

应对复杂性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电子电气架构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优化,主机厂作为整车集成商,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电子电气架构,前瞻性地考虑软硬件技术迭代、跨代产品升级等因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领域划分方案,兼顾系统性能、成本、开发周期、可扩展性等因素。基于通信矩阵、系统组合优化技术,建立系统级虚拟集成验证平台,在虚拟环境中评估架构设计方案,优化系统集成方式,引入模型驱动设计、软硬件协同仿真等新方法,提升系统设计开发效率,积极采用车载以太网等新型总线技术,提升系统带宽和可靠性,为未来智能驾驶、V2X等功能预留充分空间[2]。

(二)突破关键技术,掌握核心自主权

面向智能网联时代,国内汽车产业需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掌握电子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权,目前,我国在车规级芯片、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等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和产业链,聚焦高性能计算芯片、车载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算法等短板领域,突破一批“从0到1”的原创技术,鼓励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跨界融合,促进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深度对接。

结语:

电子化、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以集中式EEA、高性能计算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加速落地,汽车正在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打造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必将在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周伟,陈旭乾,葛成华.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及趋势[J].电子与封装, 2024, 24(1):78-85.

[2] 韩萌 王君莉.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J].时代汽车, 2024(14):110-112.

作者简介:

胡捷,男,1989年生,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