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关于“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教学设计
王珊珊 王英男
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角研究”的课题成果。
项目编号:JY2023SZ02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5- ),女,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英男(1990-),女,吉林吉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逻辑理路,讲清楚弘扬中国精神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生动表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之力。
一、教学整体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结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点,通过课前线上布置相关调查问卷和预习任务,深入了解学情,找到学生对该知识的困惑点和问题所在,形成课上要解决的真问题。课上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疑惑点,通过采用理论讲授、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解决真问题,从而使学生努力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能量。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承接专题三理想信念教育,下面为专题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铺垫。本专题一共有三讲内容,第一讲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结构上为总述中国精神,重在学生理论认知层面,解决中国精神“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为后两讲“怎么做”奠定理论前提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次授课对象已通过高中政治课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学习,通过课前检测,发现学生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了解和认知,但是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认识深度不够。
能力维度: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调研,发现00后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团队协作能力佳,但理论分析能力较为浅薄。
素养维度:通过课前相关调查,学生爱国情感浓厚,但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和民族重任感到困惑。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具体表现、准确阐释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概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能力目标:能够辩证分析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对民族发展进步的不同作用,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理性认知中国精神的内涵与个人成长的相互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素质目标:能够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结合大纲要求,教学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学重点,该问题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对它的理解,关系到学生对中国精神的深刻领悟和认同感,并为接下来为何弘扬中国精神奠定理论基础。
2.教学难点: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学生从宏观层面上不易把握。而讲清楚这一难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将弘扬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教学方法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辅助以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注重启发性教学。其中,就合作探究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学习通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线下汇报展示成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有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拓学。
(一)课前--初步感悟中国精神
课前在学习通上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观看“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视频课,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习题进行前测。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一定的认知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的疑惑之处,总结形成真问题,便于课上针对性讲解答疑。
(二)课中--深刻解读中国精神
课上主要分为导-思-合-汇-结五个环节。通过关于中国精神的话题探讨、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本节课的学习。
采用视频导入方式,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节选片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中华民族靠什么穿越苦难、走向辉煌?与学生互动,自然引出本节内容,让学生带着对中国精神的初步感知走进课堂。
思考启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结合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在中美“钢少气多”与“钢多气少”的对比中,引出“气”即精神的重要性,使学生感悟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就“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采用讲授法,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用相关的文学经典,启发学生列举出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的诗词歌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就“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运用合作探究方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学习通平台发布主题探讨“中国精神在哪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代表中国精神的人和事,课上分组汇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国精神在大国脊梁、在英雄人物,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
再运用对比分析法,讲解四个伟大精神,融入中西方神话故事,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并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所取得辉煌成就,形象生动阐释“四个伟大精神”。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深刻明晰中国精神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
运用案例教学法,形象分析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借助视频《精神的力量》,提出问题“你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入党誓词,以及英雄人物事迹,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并深化情感认同。
汇报展示。就“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一内容,课前引导学生从党史中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画像”。课上以小组单位进行故事宣讲,汇报展示,分享精神谱系背后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突显德育教育中的榜样力量,在合作探究中深刻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在明确了中国精神丰富内涵的基础之上,运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一难点问题。首先提出问题,为何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从百余年的党史中,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弘扬中国精神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所起的作用,讲清楚伟大精神引领民族复兴伟业。
课堂小结。将讲授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框架梳理,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8月20日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讲话“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祖国和人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点赞。”[3]进行情感升华。
(三)课后--自觉弘扬中国精神
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撰写《我心中的中国精神》参观报告一篇,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精神,在理论与实践中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
六、教学反思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自由度。通过课前学习通发布预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后进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深刻感悟中国精神。
2.合作探究,引导启发,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突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故事宣讲,汇报展示,使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深刻解读中国精神;通过设置层层追问的问题链,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素材以及透彻的学理分析,使学生在深度的思辨中收获成长。
改进之处:教学过程中学习型班风的培养有待提高,对学生注意力的管控效果有待提升,在今后教学中需继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1.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3]本报评论员.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N]. 解放军报, 2024-08-21 (002).
[4]吴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 [J].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 8 (03): 5-20.
[5]覃世艳,李世敏,章娟. 论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中国精神”课程设计——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教学实践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 (01): 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