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有效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

周苗苗

六安市裕安区齐云路小学 237000

摘要: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新的热点问题,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认知背景,因此教育信息化发展需从理念到实践。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究竟该如何融合呢?笔者试着从学情分析、活动设计、创造性表达等三个不同的维度出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手段;高效课堂

一、基于学情分析,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1.利用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学情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单元不是学生首次接触关于复述能力的提升训练,教材在小学的三个不同学段都设置了不同形式和要求的复述目标,分别是:第一学段的完整复述,第二学段的简要复述和第三学段的创造性复述。

因此,教学本单元《猎人海力布》一文时,学生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对于第一、二学段所重点学习的“完整复述”“简要复述”方法究竟还记得多少?对于本单元的重点“创造性复述”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教师不能精准地掌握这些学情,教学就只能落在空洞处,甚至还会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上纠缠。

基于此,教师设置了以下的学前调查:(1)你还记得哪些要求复述的课文?请试着写出一两篇;(2)在复述这些课文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请试着写一写;(3)你觉得《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关于海力布的哪些事情?这些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在线“问卷星”的形式呈现,并通过班级家长群,第一时间传送给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

2.基于学情分析,精准确定目标

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精准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是基础,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起点。传统理念下的学情分析,基本都是以教师的经验作为判断,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够从更广泛的维度,更清晰、精准地了解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以及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教师借助在线调查工具“问卷星”,一共收到班级学生的调查反馈问卷53份,并通过问卷调查的转化工具,对学生学情有了准确把握。关于问题(1),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两到三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题目,说明复述性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巨大;关于问题(2),能够写出“完整复述”及“简要复述”方法的学生占到一半左右,而能够写出两到三种方法的,不足三成;关于问题(3),很多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基本能够了解课文写了两件事:救小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但还缺乏运用标题概括的习惯,对于最后“救乡亲”的内容,很多学生未能展开想象把海力布劝说乡亲的话表达出来;这篇课文教学的目标,除了常规性的生字和阅读之外,还可以包括:(1)借助原始经验,利用复述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造性复述,掌握创造性复述要紧扣中心,联系文字,展开想象;(3)创设多维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练习,掌握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二、强化活动设计,精准落实探究活动

1.整合多维形式,保障探究到位

2022年版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事实上,很多教师要么秉承固有理念,用机械灌输的方式走老路;要么粗暴生硬地布置任务,导致课堂教学走向了固化、呆板的深渊,探究性学习根本没有落实到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于落实学生的探究性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描写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语段时,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进行以下的探究性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了蟋蟀住宅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展开探究,画出描写住宅特点的词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的语段,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的方式,更直观的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继而重新回到语段,利用语段中的关键词,对图片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蟋蟀,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2.巧用技术手段,目标达成反思

在教学中,对于探究性活动的实施,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技术推动下和实践活动中,凭借语言的载体,将内在的言语思维融入到语言文字的内核中去。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学生借助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对比优势,将图片中的直观信息和语段文字中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将心思完全放在情境之中,拥有更加自主的权利,更加广阔的空间,最终将探究性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彰显技术优势,推动创造表达

深入理解,积极扩展创造表达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不能将语言文字的运用异化成对文本语言的机械模仿,而要充分激活每位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给予他们自主的权利,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表达。

以教材五年级下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为例,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由于古诗的语言凝练,往往在寥寥数语之下,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蕴,给学生进行创造性解读和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针对这首诗的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教师以“还原诗句画面,想象拓展诗歌的意境”为主题,将整个表达的任务设置为:根据诗句中所刻画的儿童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儿童“学种瓜”的画面。整个过程,教师借助希沃白板技术,有效整合诗文内容、图片资源,运用拍摄视频和现场再现等多种方式,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需要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交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尚继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足之处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 (09)

[2]张万梅. 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J]. 山东教育科研. 2000 (09)

[3]廖良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微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8)

[4]王丽娟. 小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J]. 神州. 201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