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杨海燕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第一中学校663200
摘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一例到底”教学法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一例到底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探究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德育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将“一例到底”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在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和实践体验。此外,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的调查
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抱有较高的兴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和思考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往往局限于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内涵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并未得到有效提升。这说明,现有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在“一例到底”教学法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首先,案例的典型性是关键。教师应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之能够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观念,便于学生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其次,案例的贴近性也不容忽视。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案例的教育性是根本。所选案例应具备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1) 案例的典型性:通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要义,提高学习效果。
2) 案例的贴近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选择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3) 案例的教育性:强调案例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首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质疑。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式为例,他常常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案例。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倡的“辩证法”,通过提问、探讨、反思,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增强课堂互动,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课堂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进行改革与创新,关注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1) 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思考、讨论、实践等环节,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访谈、作业、考试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开展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三、应用效果分析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的提升
通过对“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一例到底”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堂上的讨论、分享等环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增强
采用“一例到底”教学法,有助于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具体案例中,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和内化这些知识。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和法治意识。研究发现,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智、成熟地作出判断和选择。
(三)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此外,教师通过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如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等,也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
结束语:本文对“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探究。研究成果表明,该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增强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辨,以及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实践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22(12):101-103.
[2] 王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一例到底”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9):85-86.
[3] 刘婷婷.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5):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