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维生素D治疗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

羊熠

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 61123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D在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GDD)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通过对比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GDD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我们发现高剂量维生素D(1200 U/d)在提升患儿神经发育水平和减少不良事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为维生素D在GD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全面性发育迟缓;维生素D;血清25羟维生素D;Gesell发育量表;临床疗效

引言

全面性发育迟缓是一种影响儿童多方面发育能力的疾病,包括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目前,除针对特定病因的治疗外,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维生素D的神经保护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在调节神经细胞发育和分化方面。然而,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对比不同剂量维生素D的治疗效果,为GDD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首次住院就诊的120例GD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化的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常规组(38例)、400 U组(37例)和1200 U组(35例)。

2.研究方法

基线资料收集:收集三组患儿的性别、就诊年龄等基本资料。

干预分组:常规组仅接受标准康复治疗,而400U与1200U组则在标准治疗外分别补充对应剂量的维生素D。

评估流程:在患者入院及治疗三个疗程结束时,通过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及利用Gesell量表,全面评估个体的适应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交流及社交技能的发展水平(DQ)。

不良事件记录:记录发生在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次数。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25(OH)D水平、Gesell量表各能区DQ值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二、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

三组患儿在性别、居住地、出生季节、分娩方式、就诊年龄、出生体重、胎龄及主要就诊原因等方面的比较均显示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

2.血清25(OH)D水平变化

治疗前,三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0 U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和400 U组(P<0.05)。

3.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儿Gesell量表各能区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0 U组患儿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DQ值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注:a表示与常规组比较P<0.05,b表示与400 U组比较P<0.05。

4.不良事件发生率

前两个疗程中,三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至第3疗程,1200 U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400 U组(P<0.05)。

结论

本项研究的最新发现揭示了补充1200国际单位(U)的维生素D对患有发育性协调障碍(GDD)的儿童在康复过程中的显著益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补充不仅能显著提升患儿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神经发育能力。具体而言,这种补充在提高患儿的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研究还发现,高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能够降低康复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为患儿提供更为安全的康复环境。

综上所述,维生素D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GDD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然而,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关于维生素D在GDD患儿康复治疗中的长期效果以及最佳剂量的确定,仍需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科学验证,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维生素D在GDD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并制定出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DECKER K.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ition[M].American Psychiatric Pub,2016.

[2]牛国辉,李停停,朱登纳,等.不同性别儿童全面性发育迟缓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6):3276-3281.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4.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儿童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儿童智力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病因诊断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8,56(11):8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