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白福军
建平县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 122000
摘要:作为现代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混凝土裂缝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桥梁的美观,而且严重削弱其结构强度和耐久性。本文旨在分析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为桥梁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处理措施
引言
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由于其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抗压强度优异,在桥梁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结构材料,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混凝土也不例外,其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裂纹,不容忽视。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而且对桥梁的安全使用构成潜在威胁,裂缝可能导致结构性能退化,加速桥梁老化进程,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深入分析温度变化、材料收缩、荷载作用等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1.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将对混凝土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桥梁结构通常庞大,其内部温度分布往往不均匀,形成温度梯度。当温度上升时,混凝土的体积会膨胀,从而对周围的结构施加压力,当温度降低时,混凝土会收缩,如果受到周围结构或约束的限制,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这种拉伸应力随着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频率而增加和减少,当应力值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1]温度裂缝在大型桥梁中尤其常见,尤其是跨度大、结构复杂的桥梁,由于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裂纹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和分布,这些裂缝不仅影响桥梁的美观,还会削弱其结构强度,对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构成潜在威胁,随着温度的变化,这些裂缝会扩大或闭合,进一步加剧对桥梁结构的破坏。
1.2收缩引起的裂缝
每种收缩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始阶段,此时混凝土还没有完全硬化,表层水分蒸发快,导致表层水分比内部流失快,这种水分蒸发的不均匀性造成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形成裂缝,这些裂缝通常很薄很浅,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逐渐扩大加深。收缩是混凝土中水分逐渐减少引起的体积减小,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泥的水化反应会消耗大量的水,混凝土中的自由水会逐渐蒸发,这种水分的减少导致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如果此时受到内部骨料或外部结构的约束,就会产生拉应力,产生裂缝。自收缩是由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应引起的自干燥效应引起的,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产物,占据水原本占据的空间,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这种自收缩通常发生在混凝土硬化的中后期,对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1.3荷载引起的裂缝
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承受各种静、动荷载和次生应力,荷载和应力将对桥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质量差,很容易导致裂缝。静荷载主要包括长期作用在桥梁结构上的力,如桥梁自重和车辆荷载,这些荷载将导致桥梁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材料性能不足,可能在受拉区、剪切区等薄弱部位产生裂缝。动载荷是指车辆行驶和风引起的动力,这些动态力会冲击和振动桥梁结构,如果桥梁的振动性能较差或存在结构缺陷,就可能出现裂缝并扩展,尤其是桥墩、桥台等震动剧烈的部位,更容易出现裂缝。
二、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
2.1温度变化引起裂缝的处理措施
温度变化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当外界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就会发生变形,如果对变形加以约束,就会产生温度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第一步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选择低热水泥或添加适量的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降低水泥的水化热及混凝土的温升。然后,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如利用冷却水管对混凝土内部进行降温,或在高温季节施工时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浇筑,加强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减缓混凝土表面散热速度,降低内外温差,从而降低温度应力。以A大跨度桥梁为例,采用低热水泥并掺入20%粉煤灰,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比普通混凝土降低15℃左右,有效减少了温度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设置冷却水管,不断抽水降温,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比自然状态降低10℃左右,内外温差控制在15℃以内,显著降低了温度应力,裂缝数量比无降温措施时减少30%左右。
2.2收缩引起裂缝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如果收缩受到约束,就会产生收缩裂缝,此外,干燥收缩和碳化收缩也是常见的收缩裂缝类型,必须先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低收缩水泥和骨料,合理控制水灰比,减少混凝土收缩。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水分蒸发过多而产生干缩裂缝,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膨胀剂或纤维材料,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对于B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通过使用低收缩水泥和添加适量聚丙烯纤维,混凝土28天收缩比普通混凝土降低20%左右,有效减少了收缩裂缝的出现。另外,浇筑后立即覆盖土工布并浇水保湿养护,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收缩裂缝数量比不保湿养护减少40%左右。
2.3荷载引起裂缝的处理措施
荷载裂缝是桥梁结构承受的荷载超过其设计荷载时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往往对结构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严格控制施工荷载,避免过早施加超出设计要求的荷载。同时,加强桥梁结构的支撑和临时加固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均衡。对于产生的荷载裂缝,应根据其宽度、深度和位置采取相应的修补措施。如果裂缝宽度较小,不影响结构安全,可采用表面封闭修补法;如果裂缝宽度较大且已渗入结构内部,应采用压力灌浆法或结构加固法进行处理。在陕西省某一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荷载控制不当,部分梁段出现荷载裂缝,经检测,裂缝宽度均在0.2毫米以内,未严重影响结构安全。因此,采用表面封闭修补法进行处理,并沿裂缝表面涂刷环氧树脂裂缝修补胶,反复涂刷,直至厚度达到1 mm以上,处理后裂缝有效封闭,不扩大,经长期观察,结构性能稳定良好,对施工荷载控制不当的问题进行整改,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荷载监控和管理措施,确保后续施工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温度变化、收缩和荷载,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裂缝的发生,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到严格控制施工荷载、加强结构支撑,每一项措施都旨在从源头上减少裂缝,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也要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修补方法,确保裂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今后的桥梁建设中,应继续研究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方法,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为建设更安全、更耐久的桥梁结构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谭维安.市政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措施 [J]. 散装水泥, 2023, (06): 89-91.
[2]张勇,赵小龙,董丽娜等.市政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J]. 四川建材, 2023, 49 (12): 171-173.
[3]赵佳康.市政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J]. 绿色环保建材, 2021, (07):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