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释放雨花生态红利助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作者

丁咚

长沙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特约研究员 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党校

摘  要:释放雨花绿心地区生态红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数据研究法对雨花绿心生态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强高位协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产业、发挥金融功能等发展建议,期望能助力雨花释放绿心生态红利、助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生态红利 、长株潭一体化、区域经济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的和谐共生。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其一体化发展备受瞩目。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长株潭生态绿心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雨花绿心地区位于长沙市“十个重大城市片区”南部融城片区,主要涉及雨花经开区、跳马镇、同升街道,面积 178.97 平方公里,占长株潭绿心 1/3 以上,占长沙市绿心面积 2/3 以上, 禁止开发区 83.38 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 88.29 平方公里、控制建设区 7.3 平方公里。近年来,雨花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 全力推动绿心地区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在推进更深层次的长株潭一体化中当好桥头堡。目前雨花生态红利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如下:第一,坚持制度先行,但总体规划仍有待完善。第二,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但产业振兴还任重道远。第三,重视设施配建,但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何释放绿心生态红利助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加强高位协调,在国土规划、项目落地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强化生态要素

加强高位协调、争取政策支持是开展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一是争取上级调规。建议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的最新成果融入绿心总规划修改, 同时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雨花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截止期限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调整为2035 年。二是争取项目落地。抓住“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工作战略机遇,争取更多项目落地,更大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请求省、市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上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三是进行土地置换。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保障“绿心三区”分布的整体性,扩展与“城规、土规、绿规”三规相符的建设用地指标,将有可能调出绿心区域,尽量调出,将有可能从禁开区调整为限开区的区域尽量协调。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增强生态意识,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根据《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相关要求,到2025年长株潭地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达到达86.4%以上,湘江干流长株潭段水质稳定在Ⅱ类,绿心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为促进这一目标达成雨花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如生态志愿者活动、社区绿化等。三是建立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如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听证会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网络,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增强生态潜能

基础设施完善是实现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通过高位协调,确保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土规划中得到优先考虑和支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通过公共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交通、能源、信息等,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化雨花绿心交通网络,提升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交通连接效率。三是构建生态网络。雨花绿心地区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生态网络连接,构建一个连通的生态走廊,这不仅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能提供休闲和旅游的场所。建议通过生态廊道的规划,将雨花绿心与长株潭其他生态区域连接起来,形成生态网络,增强区域生态连通性。

四、依托石燕湖、花博会、左宗棠墓等本土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增值生态红利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提升本土资源的吸引力和经济价值可以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增值生态红利。一是挖掘本土旅游资源,以石燕湖景区为基础,创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通过“乡村振兴+文旅”“花木产业+文旅”“康养教育+文旅”的发展导向,加快重点文旅项目的建设。通过滨水旅游、亲子旅游、教育科普等主题,串联区域内的农场、民宿、自体验中心等打造游学体验的精品路线。同时,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建设汽车旅游营地。二是挖掘花卉苗木资源,以花博园为核心,发展五大产业类型:展览交易、景观游览、综合服务、科普教育和花卉生产。布局花卉苗木产业,引导企业和农户向高端化、精品化发展。利用长沙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和红星花卉市场的优势,加强与浏阳柏加、株洲云田等地的合作,建立全国性的花卉苗木精品示范和交易中心。三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程,以历史遗迹为线索,串联左宗棠墓、明吉王陵、清泉寺、石燕地下党支部等,打造人文体验的精品路线。利用雨花区丰富的传统非遗元素,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联合举办各类活动、共享民宿空间等方式, 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成立运营公司、引入发展基金、推出信贷产品,激发市场与资本功能,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拓宽生态价值

一是成立运营公司。设立雨花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作为区国资公司的下属机构。该公司将集合评估、担保和金融功能,实现生态资源的集约化收集、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交易,从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二是推出信贷产品。与银行合作,推出包括“生态保险”“花卉苗木贷”“种植贷”“文旅品牌贷”和在内的普惠金融产品。加大对农业经营者、村集体经济和乡镇绿色生态企业的资金支持。三是引入发展基金。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特别是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利用金融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雨花绿心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四是建立生态产业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鼓励其加大对生态产业的信贷投放。

参考文献:

[1]苑祎然, 熊曦, 刘欣婷. “强省会”战略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路径研究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 (02): 103-110.

[2]沈素素, 黄梓峻. 长株潭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现实阻滞与优化对策 [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4, (01): 90-96.

[3]李娟, 欧心泉. 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 [J]. 商业经济, 2023, (08): 40-44.

[4]傅晓华, 郑清星, 傅泽鼎. 环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发展潜力评估与预测研究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7 (02): 20-34.

[5]肖佳怡. 全力释放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绿心生态红利——以长沙市天心区生态绿心片区为例 [J]. 经济师, 2023, (03): 129-131.

[6]李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述评[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 (08):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