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提升探究
闫辉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是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路径,通过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推动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全面提升。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是指党组织以提高党员党性修养为目的,围绕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党规党纪、优良传统等内容,通过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对党员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党性教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的政治立场与不懈追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中国共产党先锋队组织的新生力量,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对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形成高校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成效及不足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成效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普遍重视学生党员教育,大多数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护党的各项决定,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模范引领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党性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多数高校以学生党员为中心,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开展党内学习,并立足实际,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如:榜样示范法、实践体验法、交流互学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党性 教育特别是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认真学习党性知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品格修为。二是多数学生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高校多数学生党员坚持先学一步、力求深学一层,积极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在专业学习、实践活动及师生相处方面树立了标杆。通过班级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综合实训等,启发引领同学们了解党的宗旨与政策,带动周围的同学积极追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三是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高校党组织机构完整,党员发展程序规范,党员培训落实到位,建立了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的规章制度,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近年来,各高校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红色教育等活动,不断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方式与途径,党建质量提升明显。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不足
调查显示,虽然各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但部分学校党员党性教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方式缺乏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学生党员吸引力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我教育意识强,但有时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虽然少数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意识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但一旦遇到困难与冲 突,就会出现畏惧、逃避行为。调查显示,有的学生入党虽然积极,但入党动机却有偏差,个别学生表示选择入党的部分因素是为了评优评先或更有利于毕业后找工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入党后遇到困难出现信念不够坚定、时而有畏难情绪等问题。二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但有时宗旨意识不强。宗旨意识即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是衡量学生党员先进性、模范性发挥效果的重要标准。多数大学生党员热心于公益事业,在文明值守、抗疫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等方面都积极主动参与。但有少数学生党员较多地顾及自己的学业与发展,对于周围同学的发展关心引领不够,未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学校学院发展与同学们服务。三是成绩优秀,但有时组织纪律不够强。面对激烈的考研、就业压力,学生党员普遍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实现自己成长成才的目标,为此多数学生党员对专业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调查发现,有学生党员为了学习、考研等,常常找借口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参加支部组织活动, 而更严重的是在评优评优中有时会不遵守规则,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党员的威信,影响了组织形象。
四、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党委应立足实际,善用 “大思政”平台,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党性教育活动与各专业、各学科、社会各界充分结合,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水平。
(一)树立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新理念。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质量,必须创新党性教育理念,以科学的、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念来指导党性教育。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其认知规律,学会把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党员群体在党性教育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和动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断创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特别是针对当代青年学生党员关注社会心切、参与社会活动积极等特征,可通过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践平台,使他们多了解社会,多参与实践。
(二)制定党性教育的系统性计划。高校应立足人才、科研、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一套以促进学生党员党性整体提升、进而带动学校校风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党性教育计划。其一,通过调研制定学生党员教育教学研发计划。了解学生党员个人需求和基层党支部培训要求,建立培训课程更新机制,聘请党史党建专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发一门党性教育新课,通过跨学科联合更新教学内容与方式;其二,严格规范组织生活制度。让学生党员在 严肃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中深刻体会党的纪律,把党员党性要求的有关规定和校规校纪贯穿其中,将学生党员表现和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其三,建立健全 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考评机制,了解学生党员对教育内容及质量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反馈机制给相关人员与组织,并将结果作为对基层支部或集体评选评优的 重要依据。
(三)创新党员党性教育方式。针对传统读文件、学理论、听讲座等相对单一的灌输方式,除了走出去多实 践多体验之外,结合现代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优势及吸 引力,把新鲜时尚的党性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满足学生党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聊天室、抖音、微视频等形 式,使学生党员及时关注热点,传播正能量,并通过互动式、案例式、辩论式以 及现场体验式等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相互交流、沟通、反思、共享、践行,达到学生党员共情共鸣,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得到升华,从而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 并以其模范行为,引领带动更多的学生相信党,积极向党组织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