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发展模式研讨
周科 周婷 李展鹏 郝海珺 肖洪峰 罗永萍
四川轻化工大学
摘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宏观规划强调要“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基于此,项目团队对红色革命老区古蔺县太平古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太平古镇开发利用现状,并针对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等问题,通过提出“红色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研学实践”路径,进而促进太平古镇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推进红色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太平古镇
一、研究设计及其推进
(一)研究方法
本调研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目前古蔺县太平古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存在问题。
1.田野调查法
通过采访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景区古郎洞工作人员、太平古镇革命烈士后人,深入调研当地民商、纪念馆等方式,了解太平古镇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情况以及红色资源带动酒、红色旅游业等发展情况。
2.问卷调查法
向古镇居民发放关于“古蔺县太平古镇“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调查问卷,以了解村民对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满意度以及利用红色资源带动餐饮住宿、酒产业发展的满意情况。
3.文献调查法
从古蔺县人民政府、泸州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网站,《四川新闻网》《泸州日报》等新闻报道,中国知网等渠道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出太平古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做法和成效,通过借鉴其他红色革命老区的融合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构建“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二)调研过程
调研团队于8月前往古蔺县太平古镇开展了为期4天的调研活动。利用人物访谈、实地探访、发放问卷等形式向相关人员了解到了当地的红色资源利用现状。
采访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陈列馆馆长徐长安,馆长徐长安深入讲解了陈列馆的宣传、开发现状以及近年来,当地古镇“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的火热开展。了解到了太平古镇开发的历程、现有的基础设施以及作为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的重要性。
团队实地调研盐井河景区,深入体验“红+绿”融合模式。成员进入景区的革命烈士王星纪念馆感受红色氛围,亲身体验青龙洞的五彩溶洞感受红色土地上的绿色资源。并采访了景区工作者与游客,了解了景区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深入古镇居民,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古镇的开发与利用满意度以及优化建议。发放问卷40份,收回40份。访谈红军革命烈士后人胡敬华,了解古镇红色资源进一步开发的建议与方案。
二、太平古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太平古镇红色资源概况
太平古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主战场之一,红色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五军团驻地旧址等多处文保单位和景点。长胜街、胜利街等老街上有大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红军驻地旧址,数量达256处,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太平古镇红色资源利用的做法与成效
深挖红色资源,夯实发展基础:太平古镇围绕传承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深度挖掘红色资源,通过组织党史专家、学者、红军后代等对全镇红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文物遗址背后的故事,修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推出“红军故事天天讲“我的红军父亲”等系列文章。通过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太平古镇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新传承方式,促进红色精神传承:太平古镇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通过活化利用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先后举办了“四渡赤水"红色主题灯会、“四渡赤水-我的长征”泸州南翼红歌会等大型红色文化活动,推出实景情景剧《四渡赤水在太平》,让游客深度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太平古镇的经济增长,如首届“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主题灯会就吸引了游客10余万人次参观,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三)太平古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1.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滞后
近年来,农文旅融合进程加快推进,提升了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农文旅融合成为了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之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1]。太平古镇毗邻的二郎镇是以郎酒产业著名的乡镇,美酒河、郎酒庄园、盐井河景区等旅游胜地极其出名,二郎镇有丰富的农产业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然而,由于太平古镇没有将这些资源串珠成链,没有以农文旅融合为手段,形成红色旅游观光线路,使古镇出现只在重要节假日时期人流量多,平时冷清的境况。经调研采访发现,大部分参观完太平古镇的游客都会去二郎镇参观盐井河景区和美酒河,体验自然“氧吧”,了解酒业文化。因此,如何将红色资源与周边地区的农产业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融合发展,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
太平古镇位于川南地区的古蔺县境内,是贵州与四川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不发达,游客往往需要转换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费时费力,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太平古镇是川南地区独有的山地古镇,房屋鳞次栉比,街道蜿蜒狭窄,在旅游高峰期,古镇的接待能力可能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体验下降。
3.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互动性、即时性、成本低和多元性等特点,通过网络宣传红色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2]。太平古镇在四川地区的知名度不高,古镇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无法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参观。太平古镇的宣传方式主要聚焦于单个景区,没有与周边知名景区联合宣传,形成独特文创产品,影响范围比较小。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太平古镇活用红色资源的优化路径
(一)“红色文化+特色产业”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性高涨,“产业+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与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其前景较好且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优化产业结构和加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3]。泸州古蔺以优质酱酒出名,其中,太平镇主要围绕潭酒等企业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同时,近年来,古蔺依托“酱酒、红色、生态”三大文旅品牌,重点引进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文化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全域发展。
(二)“红色文化+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因有亲近大自然、融合性强等特点,受到世界游客青睐,古蔺依托“酱酒、红色、生态”三大文旅品牌,主动把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引进康养旅游等文旅业态项目助力“红色文化+绿色旅游”发展。古蔺县太平镇以其太平古镇、青龙洞出名,太平古镇隐于绿色之中,其植被覆盖率极高,同时,青龙洞(即盐井河景区)也是“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的重要部分,由此可知,太平镇的“红色文化+绿色旅游”前景广阔。
(三)“红色文化+研学实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独特历史文化,红色研学旅游是其传承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青少年对其的传承与体验[4]。太平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多年来,政府以及学校、公司党建等队伍先后来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纪念活动。以研学实践为载体,让学生亲身感知红色历史,通过红军后代故事会聆听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楠.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山西农经,2024,(17):63-65.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4.17.019.
[2]王星星.乡村振兴视域下豫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2):177-180.DOI:10.20028/j.zhnydk.2024.12.041.
[3]刘静溪,罗慧.产业融合视角下柳州红色工业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24,24(04):24-29.DOI: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24.04.005.
[4]易肖肖,罗瑶.文旅融合背景下崇左市红色旅游与研学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经,2024,(16):7-10.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4.16.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四川轻化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红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路径研讨——以泸州市古蔺县为例》(项目编号:2024106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