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时代下“新文体”的“文学性”思考
徐璐瑶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 221000
摘 要:在媒介文化时代,新文体以其独特的媒介载体和审美经验,引发了对文学性的思考。介于新文体与媒介的紧密关系,故以此为标准将新文体主要分为文字媒介文体、图像媒介文体、音频媒介文体、交互式媒介文体和混合媒介文体等五类,这些新文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经验,主要包括即时性审美、多样化和个体化融合、包容性等,它们与新文体的互动性、碎片化、多媒体化及边界模糊等基本特质相关联。虽然新文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脱离文艺的核心基准点,新文体仍与传统文艺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例如自由精神的传承,能达到所思与所写的一致。但相比传统文学,其艺术性仍有待提高。
关键词:媒介文化;新文体;新审美经验;现代转换;
目前,学界对媒介与文学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多聚焦在“媒介学的文体研究”方面,媒介学作为文体研究的新视野,主要从外部媒介机制审视文学活动,寻找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力,例如青岛大学周海波的《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马永强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陈平原、山口守主编的《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论文集,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孙晶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与现代文学》,刘纳的《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等,皆从文学的整体活动中挖掘媒介的位置与功用,寻找媒介影响文学活动及其形态的路径,由此发现了文学与传播之间的万种关联。在这一出发点下,文学作品的媒介形式、传播方式、受众影响等文学与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关注重点。当然,在媒介文化时代,将文学研究领域拓展到外部载体的思路是有必要的,因为时代发展促使媒介与文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整体媒介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深度媒介化范围的拓展,使得新媒介早已不仅是从传播层面对文艺作品施加影响,而且是从存在基础和运作逻辑上全方位改变着当代文艺。”并且媒介本质是一种“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因而媒介在不断渗入文学各个方面的同时,也不断在拓展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表达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有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需要注意: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不断催生新的文体形式,这些新的文体形式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具有新颖的“外貌”,与传统文体形式差异较大,但是又存在某些相似处。
一、以所依托媒介为标准的“新文体”
目前学界已有的关于媒介影响文学形态的研究中,由于媒介因素与文学互动的复杂性,文本语言多被选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文体问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合理的依据和标准,这个标准以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为基点,似乎更具合理性。”这种方法标准在以文字语言为主要形式的文学文体中具有合理性,其抓住了文学文本的根本表现形式。但是,媒介文化时代下形式复杂的媒介与文学的融合突破了以文字文本为主的文体外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新的文化形式与体裁的出现,是新技术产生的结果,新技术为文化创造者提供了更多的对形象和声音生产的控制。”媒介科技的大爆发催生了面貌更复杂丰富的新文学文体形式,例如图像、视频等多样化艺术形态。正是“科学与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类,可见媒介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是文学传播的渠道和载体,它影响了文学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影响了读者对文学的认知和接受方式。不同的媒介形式对文学有不同的影响和制约,也提供了不同的文学表达和阅读体验。文艺朝着多样化、多元化和跨界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审美经验的产生
创作者所创造出的新文学形式,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经验的诞生,传达出媒介文化时代生活的经验。总的来看,这种审美经验主要是即时性审美、多样化与个体化融合、包容性。这与“新文体”互动性、碎片化、多媒体化以及边界模糊的基本特质是相关联的。读者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并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双向互动促进了文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共享性,丰富了文学创作和阅读的体验。
在具体的文学文体形式方面,从文本载体到文学文本都发生了现代转变。首先,各类文体的文本碎片化特征明显。由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人们接触到的信息碎片越来越多。新文体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媒介时代的迅捷性,因而往往采用简洁、扼要总之,当代所出现的“新文体”并没有完全脱离文艺的核心基准点,新文体与传统文艺无法完全割裂,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和联系。新文体既与传统文艺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展示了多元的艺术风貌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新文体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文学传统,只是其艺术性值得考量。
三、作为半文艺品的“新文体”
从文艺的现代转型的过程来看,当代新文体是一种“半成品”,而非“完全”的文艺形式。一方面,需要承认某些新文体的构思和写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一体化程度,这说明它在进行积极的现代性转型,努力摆脱日常口语对文艺语言的干扰。这些媒介文化时代的新文体在两个层面上达到了一致:其一实现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所思与所写语言形式的一致,媒介文化时代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学与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可以进行跨界融合。例如,音乐剧、电影改编、基于游戏平台的文学作品等,这种跨媒介的融合进一步突破了单个文体的规则要求,为文学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思路。其二达到了所思与所写的感受一致的水平。五四时期便已经开始了对拟古表达方式的革命,已经争取到了“将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信息直接描述出来,而不是将当下的感受转化为类似古人的感受。”而当代新文体将此种表达进一步推进,更加强调与当下社会现实的连接。当代各种新媒体形式如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平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它们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描绘身边的景物与人物,通过直接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真实的感受和个人体验传递给读者或者用户。同时,这种直观性和即时性,也使得文学创作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时代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但是另一方面,当代新文体确实未完全达到传统文艺的审美高度。“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难以称得上“文艺”作品,而缺乏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也将在受众广度上颇受影响,甚至无法最大化发挥自身的艺术价值。”新文体相比于传统文学,虽同样能实现所思与所写的语言形式和感受之间的一致。但是其表达过于直接和肤浅,难以达到艺术的高度。这可能是由于多媒体化、碎片化和互动性等特点所导致的。
结语
毫无疑问,新文体与传统文学在艺术性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新文体更加注重即时性和表面效果,追求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与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更为接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文体就完全缺乏思想性。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仍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正如文学历史所证明的那样,每个时代都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形式。新文体的出现正是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经验的回应,它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当下的文化风貌和情感需要。尽管新文体可能偏向口语化或陷入空虚绮丽的困境,但这并非绝对的规律,也不能以偏概全。事实上,新文体正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寻找更高水平的艺术表达方式,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通过结合新技术、多媒体元素以及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新文体在创作形式和艺术表达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们展示了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创作态度,同时也在挑战传统文学的边界和束缚。因此,我们不能仅以目前的状态来断定新文体缺乏艺术性。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并理解新文体所追求的审美特点。同时,鼓励新旧文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各种文体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王传领.文艺批评深度媒介化的发生和运作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22(11):98-105.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144.
周利荣. 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和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0.
李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与古典资源[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21.
王传领.论新媒介环境下文艺价值的重构与向度[J].学习与探索,2022(08):177-183+192.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2023年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媒介文化时代下新文体之文学性研究”(2023WLJCRCZL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