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大学语文“以文化人”的价值回归
和彩霞
焦作大学 454000
摘要:本文从“以文化人”的概念入手,讨论了高职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强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的链接等方法,实现高职大学语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和学科价值。
关键词:以文化人大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文化人概念
文的本义指交错的纹理、花纹,后有文字、文章、文化等义;化的本义是变化,又与教化相关。《周易》的《贲卦·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文解字》释义:文,“错画也,象交文”;化,“教行也”。
以文化人的思想古已有之,从字面可理解为以“文”教化人,而“文”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以文化人”在当下作为概念和社会热点被广泛关注,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相关。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明确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此后多种场合多次提到“以文化人”。
“习近平关于以文化人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新时代的以文化人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性格塑造,达到教化人、感染人,使人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最终目的。”[1]
对教育者来说,更应该承担起“以文化人”的责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文化最终的价值旨归,目的在实现文化的教育价值。”[2]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承载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以文化人责无旁贷。但是当下高职《大学语文》“以文化人”的价值并未实现。
二、高职《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
1.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边缘化。高职《大学语文》在非中文专业设置,属于公共课之一,大学语文一般会开设到第一学期,安排36课时,减去新生军训和节假日,实际开课时间并不足36课时。在有些学校是公共必修课,有些是选修课,甚至不开设。
2.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边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多由中文专业教师兼职,也有相关专业教师兼职的,专职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师数量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组成和职称评审机制限制了教师对大学语文研究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中地位边缘化明显。
3.高职学生大学语文学情堪忧。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基本是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特别在非中文专业,学生更注重学习专业技术技能,整体上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深厚。究其原因,高中语文应试教育方式更注重应试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中职学生来讲,中职语文属于必修课程,侧重“听说读写”等应用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下,延续到高职非中文专业学习阶段,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4.高职大学语文研究的语文衔接教育研究薄弱。
对于语文课程衔接研究来说,关于中小学语文衔接的研究较多,而大学语文衔接的研究相对较少,比如在知网上以“中小学语文衔接”为主题词搜索,有294条结果,以“大学语文衔接”为主题词搜索,有129条结果,再以“高职大学语文”为主要主题搜索,仅仅5条结果。
高职大学语文衔接研究薄弱,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地位有关,与语文课程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求有关,也同语文课程本身的性质相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课程性质一句话概括:“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除了对上一句话的解释外,又增加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职语文的性质界定都是一样的,只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不同:“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对于大学语文特别是高职大学语文来讲,其性质依然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我们不能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重任压到30多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上,也不可能把就业以后需要的语文应用功能寄托在30多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上。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依然应落实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加强课堂内外的语文教育,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三、以文化人:打破高职大学语文困境,实现高职大学语文的价值回归
对高职大学语文来说,“以文化人”的“文”既包括了当下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性格塑造”,又包括了大学语文特有的语言文字功用及文学、文化价值。
“以文化人”的“化”对高职大学语文来说,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灌输与说教,而是要通过文章的学习,文化的浸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学生课堂外的学习生活也纳入教学对象范围,由课堂教学渗透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达到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目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
1.充分认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与课程优势,链接义务教育、高中、中职语文教育。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虽边缘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课时少,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涵盖的内容却异常丰富,有文学、政治、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等,随时可打破学科壁垒,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有教材篇目限制,无教学内容限制,自由度灵活度极高,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了解义务教育、高中、中职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材方面的衔接,以便课程实施取得实效。
2.结合课堂内外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文化人。
重视学生生活实际,回归到学生教育对象本位。语文回到文学本身,文学也是人学,通俗的讲,是讲人的、对人讲的。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也明白以学生为本位,却没有真正把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放到学情分析中去,如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等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把应用文写作设置成情景写作,形成一个个任务驱动,把文学名著的篇目讲授通过“人物穿越”“古今对话”等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思考,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3.强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链接,培养学生自觉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每节课中设计“理论联系实践”环节,“理论”是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不断强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链接,让学生形成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现实中,逐渐形成自觉思考的能力。
学生形成自觉思考能力,也就是提升了思维能力,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同时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课程思政目标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讲,不仅把高职大学语文的“以文化人”功能落到了实处,也回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不但体现了学科价值,也回到了教育本身,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在党的二十大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也越来越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关注学生价值认同、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晓诱.习近平关于以文化人的重要论述研究[D].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06
[2]史凤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6月,第20卷2期:167-173.
作者信息:和彩霞,焦作大学讲师,中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