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读书化思维,润物细无声

作者

罗晓芬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惠州仲恺中学高中部 516007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考试卷分值占比中,作文身居高位,这也引发了“功利性写作”的问题。笔者通过阅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有感于作文教学的一线实践,希望针对当前弊病,结合温儒敏先生的观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探寻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良方。

关键词:高考作文 教学 读写结合 思维训练

回溯近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情况,现实指向明显,任务要求明确,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限时的高考考场上,仍然没有收获预期的价值导向,反而显现出一些问题。笔者阅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后,深受启发,尝试在高考作文教学上探寻新的认识和方法。

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高考作文,在历史长河中也扮演过科举进士的考核官,从本质上,首先需要问一个问题:高考作文究竟是什么?此处“高考”二字,已经点明不可避免的得分问题,然而温先生仍然在访谈中提及“文学与审美教育”。那么,高考作文承担的意义,不可谓不大。理想的做法,意在借助高考作文,引导学生的三观,但在具体实践中,容易趋于模仿,落得人云亦云的套作篇章,温先生认为高考作文要引导学生三观,并不现实。“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1]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还需回归到“人”身上,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包含对人性的善恶探寻,社会人所处的时代思考以及群居人的价值意义等内容。作文,是以我手写我心,放到高考考场上,多了几分竞技意味,那便是考核一种能力——思维与表达。

二、抽丝剥茧溯根源

温先生在《高中作文教学为何全线崩溃?》中指出:培养语文素养和拿高分并不冲突。这一点让笔者感受到春回大地的希望,确实如此,长期的一线教学将语文素养和高分冲刺相互割裂,致使学生在作文板块毫无兴趣,怨声连连。通过温先生的剖析,可以窥见弊病所在。

(一)功利性教与学

日常生活中,功利一般是作为贬义词使用,即最大限度着眼于利益所得,在教学实践中,便体现为急功近利,将能否提高分数作为重要标准,长期发展,无疑对教育教学方向和学生的成长不利。当前的高考作文,常以“高考满分作文”为基准,“高考阅卷老师喜好”为导向,在本应追逐人文教育的语文课堂上,审美与再创造失去了光彩,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高效”应试技巧,得分技巧。

笔者在此处强调的不是说要一味摒弃技巧性的授课,而是我们一线老师在考虑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能够不忘人文的本质。当作文技巧、套路大行其道,学生以背诵记忆为语文学习重点,以手写心的踪影,不复可寻。长此以往,高考作文筛选出来的,是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褚治明 戴道)的一代,遑论以高考作文引导学生们的三观?

(二)评分“趋中率”畸高

温先生在他的《语文讲习录》中同样指出:高考评分,只是在考试约定的范围内给出评价,并非绝对的评价。《高考作文无满分是“作茧自缚”》一篇满分作文,是因其高考评价范围内满分,脱离这个范围,便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在高考作文的评分中,往往有意压低了一等文高分,这就导致二等文占据巨大部分,温先生认为这无疑让高考选拔失去意义。在笔者看来,高考作为大型选拔性考试,作文部分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优秀的思维方式,进而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准确表达,因此在评分的时候,必须显示出区分度。否则,这样的评价标准就是在释放错误信号,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向平庸的大多数。再者,学生容易误认为,苦下功夫和信笔由缰最后都是同样的结果,差别不大。长此以往,还有谁愿意为语文学科形而上苦心钻研?

(三)宏大叙事命题

近些年的高考命题中,宏大叙事占据大半江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作文的命题出现了新的趋势,呈现出命题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主题宏大的新特点。面对这类宏大主题的作文写作,多数学生无法有效把握命题的要求,不能准确抓住写作的核心和切入点,整体而言存在着空喊口号、言之无物、缺乏高度性和思辨性等问题。”[2]从命题人的角度,或许是想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关注国家和民族。

温先生所强调的读书和写作的结合,即是良方。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看见宏大叙事的材料之后,能够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素材,形成“有我”的作文情境。那么宏大叙事的命题方式,就不至于限制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灵活发挥。笔者阅读温先生的论著,时常感觉醍醐灌顶,是保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所成长。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阅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一书,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上,我深受启发,总结有效措施如下: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着力于三个层面: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语言的表达与沟通;语言的整理与整合。一线教师基于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情景中,逐步从口头表达过渡到思维提升。遵循温先生的建议,不能忽视思维和表达,即在教学中可以有意穿插逻辑训练和书面语训练,从语言基础层面,为学生的作文写作筑好根基。

(二)以读促写

温先生言:读书为本,读书为要。他强调的浸润式阅读,有助于学生感悟、体味和想象。特别是在统编版新教材的引领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文多读,多向延伸,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运用机制,从而慢慢呈现与作文写作中。在理解了普世情感表达之后,写作就已经不是头疼百倍的项目,而是浸润其中的享受了,那才算是握住了语文素养的精髓。

(三)创新教法,创新思想

与时俱进,是师生共同的追求。“采取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提升学生作文课堂的参与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3]在作文写作中,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灌溉。教师可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改变教学地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接触外界,也可以改变课堂形式,转换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们体会到写作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是高于生活,是一种人生的升华和提炼。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维的训练,可以穿插逻辑课,学生在此基础上,打开视野,也可以换角度看世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作文能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千山万水汇聚之途漫漫,终身阅读与学习,师生共读与讨论,方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于心中修犁筑菊,在温儒敏先生的语文教育情怀下,拥抱作文教学的明媚春天。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J].崔国琨,魏金玉.课程教育研究.2019(44)

[2]以小见大,宏中求真——高考宏大主题作文的教学实践研究[J].包磊.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1)

[3]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研究[J].沈华.作文成功之路.2020(16)

[4]温儒敏 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刘颖.陕西理工大学 2017

[5]温儒敏 高考作文研究述评[J].何郁.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

[6]温儒敏 《语文谈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