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

作者

江志萍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花坪小学 云南丽江 674800

诗人李商隐曾有这样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这句话来形容追求者的执着,现在却多用来形容教师。经常有人会说,最美教师离我们的生活都太遥远,对于身边平凡教师岗位上的人,我们却从不在意。守在三尺讲台,是岗位赋予我们的使命,寸寸爱生之心,是职业赋予我们的光荣。

提起“争做四有教师”的话题,让我不禁感触颇多。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各个地方发生的事,都会在网络中被逐渐放大,我明显的感觉到,这两年网络中关于教师的事件和评论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有家长对所有的人民教师“一棒子打死”,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并不少,可逐渐的,在人们的眼中发现最美教师的关怀。我为自己在青年时代选择了这一职业而感到光荣,也曾难以接受社会大众对人民教师的一语污蔑,但在持续的争吵中,我逐渐发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接受舆论、平常心对待往往要比急于争吵更好,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事物更加挑剔,在进入社会以后,人们对待曾经的教师,所记住的也未必是师恩似海。可我们依然任劳任怨地坚守在讲台上,那是为了什么?有很多次我也在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是我始终都没有从思考中得到准确的答案,直到某一天一则关于“张桂梅”老师的新闻报道被偶然间发现,我才真切的感受到“老师”二字的含义。

张桂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里面有党、有人民、有学校、有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什么都有!”是什么让张桂梅老师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又是什么让她坚守教育岗位不曾动摇?更是什么促使她在普通的岗位中如此的不平凡?这让我深深的触动着。在云南贫困山区的40多年教育生涯中,张桂梅老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帮助了一千六百多名大山的女孩改变了命运,使她们走出山区。

张桂梅老师也曾是一个爱打扮的年轻女孩,她非常热爱生活,会将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上课。1990年,她和丈夫来到大理工作,但是丈夫因病去世,张桂梅老师一个人选择去贫穷的丽江华坪县任教,她将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她像母亲一样关爱着学生。当她逐步的了解到学生背后的故事时,她对这个地方拥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山区的闭塞不在于交通,而是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女孩子的思想,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闭塞。山区里的一位妇女只是因为生人问路拉了一下衣角,就觉得自己“不干净”而自杀,她的丈夫随后也结束了生命,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只因为陌生人一个无意的举动就成为孤儿。张桂梅老师意识到改变这个山区女孩命运的惟有教育,打破思想的桎梏才能让她们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在闭塞的山区中,这种事屡见不鲜,有的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就“消失”了,细细追问才知道原因,或是因为生理期没有钱买卫生用品,或是因为外出务工“寻求前途”,总之这些孩子再也没有回到学校。最让张桂梅老师触目惊心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以3万块彩礼的价格“嫁”了出去,无论张桂梅老师怎样劝说,女孩的父母都无动于衷,甚至认为张桂梅老师在多管闲事。张桂梅老师在无数个深夜中思考着大山里女孩子的命运,作为教育者的她,对问题的看待更加深刻,一个无知的女孩子在嫁人、生子之后,也会影响自己儿女的命运,低素质的女孩成为低素质的母亲,就会培养出低素质的下一代,这是大山中的恶性循环,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是非常困难的,千百年来人们都如此生活过来了,她作为一个“外来者”,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努力才能改变这一循环,可想而知。

张桂梅老师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想着,要将大山里的女孩子的愚昧思想,要把千百年来的恶性循环,从这里隔开。创办高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哪里弄来那么多的建设资金,是张桂梅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华坪县并不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县政府没有多余的财力用于创办学校,更何况是一所免费的高中。张桂梅老师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不顾尊严的到街头筹集善款,几经周转后,才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创建了这所高中,也正是由于这所学校的来之不易,张桂梅老师几乎在用生命来治校,她的身体非常瘦弱,每日的睡眠不足四个小时。一副风烛残年的身体,伴随着小脑萎缩等二十余种疾病,她与这所学校共进退,哪怕身体不适,她也坚持家访,资助学生,只为劝回想要辍学的孩子。她对自己的生命非常珍惜,她常常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一分钟所做的事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学校里的学生们也是争分夺秒的学习,如同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一样,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非常认真,然而这种治校的方法,却让张桂梅老师受到社会各界的争议。

社会上的人们说:填鸭式教学有意义吗?还有人说:用填鸭式教学,她凭什么得荣誉称号?

无论话说得多么难听,这位62岁的老教师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初心。张桂梅老师何尝不知道填鸭式教学的坏处,但是大山里的孩子基础实在太差,自主学习对孩子来说根本无效,有的孩子虽然已经进入了高中,但是却要从小学的知识开始学起,如果孩子们在这所高中的学习中拿不出优异的成绩,那么张桂梅老师创办学校的目的又何在呢?惟有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有动力去学习知识,这种应试的教育方法虽然在素质教育时代已经不适用,但在落后的山区中,却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唯一可行方法。那些接受城市教育,在城市中工作的人们无法想象,对于几乎没有学习机会的大山孩子来说,能够在这里读书已经多么珍贵,填鸭式教学虽然会让孩子们倍感压力,但孩子们心中想要走出去的动力是支撑他们前行的精神力量,哪怕是再大的压迫,也不会打消他们的信念。

张桂梅老师在学校中立下一条规矩:走出学校的女生不许回校。

这条规矩不成文,但是令很多人奇怪,如果考出去的学生再回来任教,不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吗?张桂梅老师不愿意给学生添上精神包袱,她希望孩子们永远离开大山,而且在她眼里,贫困是一种隐私,而不是伴随人一生的标签。她的教学方法为社会所争议,但华坪女子高中实现了连续十年100%高考上线率,改变了一千多名大山女孩的人生。她们因学习而变得强大,不再认命,在张桂梅老师的培育下,她们勇于和命运挑战,勇于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宝贵的机会。

我常常会在工作岗位中思考什么是“教师”,或是“教师”的含义是什么。在我读书的时代,社会发展也并不如现在富裕,我的老师也曾经呕心沥血的为我们付出,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要努力读书,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毕业以后,有的同学做了建筑师,有的同学做了警察,有的同学做了医生,还有的同学做了律师,而我选择了老师的职业。我的老师在我念书时代给我的影响非常大,她在我最需要指引的时候陪伴着我成长,告诉我读书的意义,但现在我却不能再问她关于“教师”的含义是什么,如今我也为人师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仍然对“教师”这两个字格外敏感,仿佛积蕴着满心的情感,却无从说起。每当想起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我忍不住感叹,世间有此师者,是那一千六百名女孩子的福气,她以小小的力量撼动了大山,虽然留下一身疾病,但她无怨无悔。

“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而言,仍有许多人做不好。张桂梅老师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在艰苦的教育环境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她为什么没有资格获得荣誉称号呢?她不正是这个时代的先驱吗?我们虽身处平凡岗位,难以做出张桂梅老师那样不平凡的成绩,但守住本职工作,做好当下应做的,不也是一种平凡中的不平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