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王骞 王伟
1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050024 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066000
摘要:人工智能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教学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引擎。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人工智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模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分析人工智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特点、重要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进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人机协同: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核心素养
人机协同的基础是人与机器间的平等对话和取长补短。现阶段AI展现出强大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其便捷性导致教师对智能技术产生盲目追求和依赖,而教师在智能时代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可以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坚守人机协同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主要表现在面对信息全球化时所具备的一种能力,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培养教师的数据能力。数据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之后会产生大量数据,教师应当具备收集、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其次,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教师原有的职业定位,原有的简单教学任务被机器取代。教师更多地利用AI赋能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作持续性的、动态的分析,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路径等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行业不断融合,优质的线上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拥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为其选择和组合相应的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是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良好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清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有效避免教师误入“唯主导论”和“唯技术论”的“歧途”,尤其是当人工智能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时,能认清“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红线。
二、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带来道德缺失、信息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因此要求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以德育人。同样,教师在智能时代具备人文素养可以避免过度抵制人工智能,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等内在品质的培养,还要求教师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强调师德修养和伦理规范,把握好自身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符合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理念。
一是转变传统观念。面对 AI 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接触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教师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引领学生感知知识背后蕴含的伦理、情感和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二是构建新型培养体系。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教师的发展途径由校本教研、教师培训和教师自主发展等三个方面构成。在校本教研中,以教师为主体,基于平常教学中遇到的理论、实践问题和教学重点,在与同行或者专家、教授的沟通交流中得到灵感,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师培训中,引领教师群体学习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在教师自主发展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内驱力,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和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性学习,促进教师更好地实现自我了解。首先,完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将人文素养培训课程融入高校教育中,让学生在高校教育阶段开始接触人文素养。帮助学生重新理解和审视教育的本质,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其次,完善职后教师专业培养体系,在原有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基础上,丰富与教师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体系。学校要明确办学理念,为教师教育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动力,比如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做好校内培训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等。
三、完成身份转变:树立终身学习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渗透已经成为趋势,智能时代的到来加速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认清自身定位并重新塑造好自身的角色,尽快适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到价值观念引领者、个性化学习的分析者和心理疏导者的身份转变。
一是做价值观念的引领者。 情感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特质之一。人工智能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在情感方面的欠缺,情感属性始终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劣势。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更多的不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自身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和沉淀的精神积累和人生阅历感染学生,承担起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也陪伴学生构筑丰盈的精神世界。同样,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智能技术,要不断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教师的职业价值。
二是做个性化学习的分析者。由于学生性格、认识方式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模式。面对学生的大量信息,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提炼、简化,并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动态的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时状况,从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动态的数据记录,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后,精准定位学生的优缺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和学习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将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此,我们要意识到人工智能的特点及重要性,找到有效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使教师队伍整体能力全面提高,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易洋,江爱华,郭娟等.面向未来教育的高校教师智能教学力提升研究[J].煤炭高校教育,2020,38(02):58-63.
[2]贾保先.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析[J].职教发展研究,2019(03):53-57.
本文系2016 年度 河北师范大学重点课题“新时期特岗教师价值观取向研究”(课题编号:S2015B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