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忠恕之道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苏旭彤
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530700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行高下、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但随着互联网和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中。如何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与人友好相处已成为高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传授忠恕之道的内涵,并通过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力,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人际交往上颇有建树。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因而孔子便发出了“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感叹,并致力通过宣扬仁学来重新构建社会秩序,将忠恕之道作为践行仁道的方法和根本原则。《论语》言“忠”18 次,言“恕”2 次。《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尽心尽力、将心比心,而“恕”则是待人接物,是推己之心,综合起来可称之为忠恕之道或絮矩之道,“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孔子的忠恕之道,实际上就是由己及人,是从己到爱人的求仁过程,要求人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成人成己。他这种“为仁之方”,对我们如何和别人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忠恕之道的意义
因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都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甚至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没有忠厚宽恕之心的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他人身上。相较于抽象的道德说教,忠恕之道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它采用的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形式,运用想象中的角色互换的方法,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和处境 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使角色在相互换位过程中增进了互相了解,互相沟通,并从中能悟出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在社会中,我们面对的总是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利害冲突的个体,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这样,不管是与家人、同事还是陌生人相处,都能和他们和谐相处,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持忠恕之道行事,那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和谐共赢的社会。
二、忠恕之道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方式
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原则,忠恕之道不仅被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更贯穿在每一个语文教学环节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忠恕之道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故要将忠恕之道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1.实施教材整合,加强语文课本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有效性,以经典文本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厚重的同时感悟忠恕之道,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育人目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渗透。以师生互动为途径,强化合作意识。
3.言传身教、严师爱生。教师要言传身教,尊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师生间平等对话,互帮互助,以真情、真心、真诚滋润学生的心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三、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但就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形势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忠恕之道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沉闷、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多种不良生活环境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忽视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缺少合理评价机制;师生关系紧张,师生间缺少民主平等交流等。
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忠恕之道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忠恕”本身出发,注重情感交流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效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协调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忠恕之道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的具体应用
1.以经典文本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宽容意识。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为例。因大部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较弱,无法深入理解“忠恕”的具体内涵,故在教学伊始,可从《左传·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文本中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忠”,再从管鲍之交、负荆请罪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恕”,最后回归文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引导学生品味“忠恕”思想,概括其内涵——由己及人、推己及人。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忠恕”二字的理解,并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评价,肯定学生讨论的成果,并对此进行积极点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最后,再由学生们总结“忠恕”的的内涵,让学生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尽情体会忠恕之道。
2.结合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冠军张伟丽事件、陶勇医生恶性医闹事件、重庆公交车事件、李佳琦直播事件等社会热点开展忠恕之道的教学,让学生在关注时事的同时学会正确评估行为的对错,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校园霸凌”、宿舍矛盾等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和处境 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才能让其在冲突中进一步了解忠恕之道,学会以忠恕之道解决问题,促使其树立正确人生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真正学会尊重他人、关爱别人。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文化自信”成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课程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忠恕二字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把忠恕之道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交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