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关于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策略探讨

作者

马革 沈莉

上海市宝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00435

摘要:体育锻炼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仅是让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更是要让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追求。只有真正热爱体育锻炼,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享受其中的乐趣和益处。

关键词:体育;锻炼;兴趣;爱好

前言

现代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锻炼的次数越来越少,体质也越来越差。为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强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能力与学识,更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应付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求在当今的时代立足。而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需要长期的坚持,这就要求一个人对体育锻炼充满热情和兴趣。体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教育观念,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当中。把情感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课余活动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总体而言,这种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上。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体育锻炼的主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课堂的参与度,让他们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和满足。首先,老师要正视自己的体育课,要做到认真负责,要把自己的课堂上好,不要让别的学科占据体育锻炼的时间,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容器,不让他们失望。此外,在设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掌握理论知识与体育锻炼时间的合理分配,以提升教学流程的科学化。尽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很低,但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老师也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以简洁的语言和规范的动作指导,加强有关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教学。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透过有序的教学,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让所有学生都能真正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的时间,学生的锻炼时间应该保持在三十五分钟左右,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使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每一块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设置科学且灵动的教学环节

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人员,又是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既要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使教师地位下降或丧失。要正确认识两者的联系,明确自身的位置,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老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一定要科学和合理,体育锻炼的强度要从小而大,让学生的身体机能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是先理论后实践,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以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健康成长。每一节体育课程都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掌握了基础操作要点后,老师就会停止统一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这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老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建议。此外,在完成了设定的教学任务后,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其他的锻炼活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进而提升他们的锻炼兴趣。

四、采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既要改变教学角色、目标和内容,还要改变教学评价。以往的评价方法多采取“一刀切”的评价,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基础,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所能达到的体育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体育老师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体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在于让他们真正地热爱体育运动。为此,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测试,如跑步、立定跳远、羽毛球、手球等等,并按照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分。此外,老师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课的积极性、出勤率等,将其列入期末考核的范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如果学习成绩优异,锻炼态度积极,但因客观因素(例如体质等)的制约,即使未能取得预期的成绩,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得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和增强。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不但会对锻炼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要想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必须了解并应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锻炼方式。比如在手球教学中,如果任由学生随意乱踢,极有可能导致受伤。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自觉地向学生灌输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征以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其次,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了解如何进行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另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取多种锻炼方式和方法,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良好的体质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老师们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去寻找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常增.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兴趣的培养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

[2]陈剑飞.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策略探析[J].运动精品,2019,38

[3]李立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