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其对策
段松霞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5401
摘要: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社区居家养老目前在很多城市兴起,本文以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它的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对策建议
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平均时候命逐步增长,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必然趋势。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标准,当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总数量超百分之十,即标志着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世界进入老龄化社会也有先后之分,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在上世纪中后期,率先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1999年开始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居家养老概念的提出
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通过政府的统筹,以社区为平台,既能得到社会上的有偿和无偿的服务,又不离开家庭,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不离开家庭,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有相似之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需求。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仅仅依靠家庭,而是得到社会的有偿和无偿的资助,因而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不是传统的养老模式,而是一种现代的养老模式,是一种符合中国人传统文化和传统心理的现代养老模式。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社区居民参与度低。调查发现,社区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基本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人员为主以志愿者为辅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但是社区居民参与度依然比较低,开始时,社区里的居民比较热心居家养老服务,家长每周都会带孩子给老年人送去食物,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后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邻里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大家都开始自我封闭,因此居民对居家的工作也漠不关心,参与的意愿也不大。
志愿者的自觉性不高,组织力度一般,有些志愿者虽然报名了居家养老服务,但总是各种忙,没时间,较少参加养老和助老的活动。志愿者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机构,平时活动比较零散,很难形成一种群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模式。
2.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别很大,各地老龄化程度也不相同,造成了部分地区政府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老龄化程度较高,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近几年经济发展又不尽如人意,地方性财政收支捉襟见肘,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投入就十分困难,因而国家财政应给以适当的补贴。
3.有偿模式开发不够。居家养老模式不能由政府全包,有偿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居家的老人经济条件各异,社会应根据老人的经济条件,开发出种类齐全的各式服务,如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等。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居家养老模式中的有偿服务,就十分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对策建议
1.加大社区居家养老宣传力度。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得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发动一切可能的宣传渠道和宣传工具,开展关爱老人、爱老助老的宣传活动,要发动辖区内一切可能的力量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处理;从宣传手段来看,纪要保持原有的社区板报和社区报刊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同时还可以借助社区信息化平台和建立社区公众微信账号的方式,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从宣传群体上看,应该将宣传重点放在校学生身上,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同时,社区工作人员针对独居老人的情况,也应该及时联系老人的子女和亲人,同时做到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再者,对那些遗弃甚至璀璨老人的子女,我们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法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2.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在资金供给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唯一做法,还可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收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的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毕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
3.加强专业化培训和绩效管理。要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除了资金上要到位以外,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护理技能水平,应该在人员选择之初就做好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可以要求社区服务中心的专业医护人员来到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培训结束以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办法上岗证书。同时,为了让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还应该定期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五、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国外先进经验
居家养老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但并非首先在中国开始实行的。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尝试和很好的经验,但各国模式又不尽相同。
1.美国的PACE项目,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侧重于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服务的一种模式。PACE项目是医疗机构与社区结合,对老年人提供医疗等方面的服务,该项目组织严密,同时比较主义给老年人足够的私人空间,充分重视老年人的尊重和独立的需求,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
2.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是以政府主导,强调家庭的主要作用,社区志愿者参与、金融机构支持的民间自助性模式。日本的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针对无自理能力或患有老年痴呆的人权群,更强调家庭成员和亲属的作用。这种模式主张脱离意愿,减轻社会负担,让老年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享受家庭温暖,享受天伦之乐。日本的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带有明显的东方文化文化色彩。
3.瑞典的福利性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北欧国家福利的特点。政府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包括老年人的收入情况、身体情况、心理状态,按照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医疗、安全、看护和精神慰藉等等。收费情况也是根据老年人的个人经济情况而定。
六、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更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中国人更重视邻里关系和乡情。中国的老年人更害怕孤独和寂寞。中国自古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之说。因此,让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养老机构,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需要,居家养老模式让老年人不出家庭,不离开熟悉的社区,非常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在家庭内得到社会的照顾,需要以社区为平台,需要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既有利于建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增加服务型岗位,扩大就业。特别是对未富先老的今日中国现实状况,居家养老有利于鼓励老年人的自立自强,鼓励家庭子女亲属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社区有能力有闲暇的人士发挥志愿者作用,鼓励民间资本主动投入,从而减轻政府负担,减轻社会负担,走出未富先老的困局。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同时也对建立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月主编.基于老人养老意愿与需求的居家养老体系构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年第9期
[2]郑勇.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J].经济与发展.2017年第2期
[3]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4]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