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

蔡佳飞

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摘要: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意境。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如何将水墨课程与人文环境、传统文化、时令季节、文学课程等有机整合,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的策略,通过对现有教材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实际教学案例的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感悟水墨意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爱家情怀。

关键词: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

引言:

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水墨课程既是学习绘画技巧,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水墨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的零散性、学生学习兴趣的不高等。因此,需要从系统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能够将水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整合起来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一、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研究意义

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对于小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通过系统化建设水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同时,水墨艺术也是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艺术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其次,将水墨课程与人文环境、传统文化、时令季节、文学课程等有机整合,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身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色,让他们能够用水墨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此外,水墨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和能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通过将水墨课程与文学课程、历史课程、地理课程等相关学科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水墨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系统化建设水墨课程,既可以传授学生水墨绘画的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水墨课程的过程中感悟到水墨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意境,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该研究也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参考,帮助他们设计和实施更加有效、有趣和有意义的水墨课程。

二、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

(一)水墨课与人文环境的整合

在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中,将水墨课程与人文环境的整合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整合策略:

首先,组织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景观、历史古迹、艺术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人文环境,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学生可以通过素描、速写等方式记录所见所闻,进一步了解和感悟人文环境的美。其次是教材内容与人文环境的联系。在水墨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与人文环境相关的素材和题材,如名胜古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等,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对这些人文环境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教材配图、教师讲解、视频展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于人文环境的了解和认知。然后是艺术创作与人文环境的融合。引导学生将人文环境中的元素和场景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例如,利用水墨技法表现自然景色中的山水,展现历史古迹的神韵,表达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情感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文环境中的美,并将其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是文化节日与水墨艺术的结合。在文化节日或重要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与水墨课程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教授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绘画技法和题材,让学生运用水墨表现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通过将水墨课程与人文环境的整合,学生可以在艺术学习中更好地感悟、理解和表达人文环境的美和意蕴,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作水平。这种整合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并培养他们对于人文环境的热爱与关注。同时,通过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水墨课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在小学美术水墨课的系统化建设策略中,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将水墨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首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水墨艺术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可以将这些经典题材引入水墨课程中。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画家的名作和他们背后的文化故事,带领学生欣赏和理解传统水墨绘画的技法和意义。其次,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水墨绘画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法,如墨点、墨线、墨渍等,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以墨制水”、“留白处有墨”等原则,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此外,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选择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引入古代文人画、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可以利用传统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场景,创设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可以通过课程评价的设计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评选水墨艺术作品等活动,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综上所述,将水墨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通过水墨艺术的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这对于小学美术水墨课的系统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水墨课与时令季节的整合

在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中,将水墨课程与时令季节的整合可以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整合策略:

首先,选择与时令季节相关的素材和题材。在水墨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素材和题材,如春季可以选取花草、昆虫等自然元素,夏季可以选取海洋、夏日景色等,秋季可以选取秋叶、稻谷等,冬季可以选取冰雪、雪景等。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对于时令季节的感受和情感。其次,利用水墨技法表现季节特色。水墨技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墨色、笔触等表现季节的氛围和特色。例如,春天可以运用轻盈的墨迹和细腻的线条表现生机勃发的景象;夏天可以运用浓墨重彩的笔触表现炎热的气息;秋天可以运用干湿墨的变化和落叶的形象表现秋天的丰收和凋零;冬天可以通过运用淡墨和细线条表现严寒冷冽的冬日景色。最后,利用季节特色举办主题展览或活动。可以组织与时令季节相关的主题展览或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创作成果。例如,在春天举办花朵主题展览,展示学生通过水墨表现的各种花卉;在秋天举办秋收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水墨作品展现秋天的收获和丰收。这样的展览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时令季节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将水墨课程与时令季节的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季节的特点和变化,提高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同时,这种整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与自然和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外,通过与时令季节的结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的发展,激发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

(四)水墨课与文学课程的整合

在小学美术水墨课的系统化建设策略中,将水墨课程与文学课程进行整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整合策略:

首先是文学作品的绘画表现。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水墨画等艺术表现方式,将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绪等元素进行绘画表现。这样的绘画作品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同时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其次是文学创作与绘画创作的结合。通过文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然后将学生的创作作品与水墨画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诗词,运用水墨画的技法表现诗中的意境。这样的整合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最后是文学作品的启发与艺术创作。教师可以选取与水墨艺术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故事情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例如绘制插画、漫画等。这样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将水墨课程与文学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这种整合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也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同时,通过与文学课程的整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五)仔细梳理相关教材内容

对于小学美术水墨课的系统化建设策略中,需要仔细梳理相关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步骤:

首先是教材内容梳理。仔细查阅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水墨课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细分为不同的主题或技法,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逐个主题或技法进行整理,明确每个主题或技法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其次是教学目标与教材关联。根据每个主题或技法的教学目标,对比教材中相应的内容,将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进行关联。对于没有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考虑如何适应性地调整教材,或者通过额外的教学材料进行补充。然后是课程设计与内容匹配。根据每个主题或技法的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关联,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并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接着是知识扩展与补充。对于某些主题或技法,在教材中的内容可能相对有限,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绘画展览、参观绘画工作室等。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选择适当的绘画技法进行补充教学。最后是跨学科整合。除了相关的美术教材外,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例如,在绘制山水画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知识,介绍名山大川的特点;在绘制花鸟画时,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了解不同花鸟的特征与习性。

通过仔细梳理相关教材内容,可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水墨绘画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对水墨艺术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将水墨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绘画的内涵。

(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爱国爱家情怀

在小学美术水墨课的系统化建设策略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爱家情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美学教育。通过教授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如色彩、构图、形态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优秀的水墨艺术作品,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其次是情感教育。通过水墨画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情感教育的技巧,如情感分享、情感体验等,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倾诉内心的情感,并建立起对美和艺术的深层次情感联系。然后是文化教育。在水墨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中国古代诗词、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水墨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美的塑造和表达的影响。最后是爱国爱家教育。在水墨课中,教师可以选取与国家、家庭相关的主题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家庭的热爱和情怀。学生可以通过描绘国家风景、家乡风貌等主题,表达对国家和家庭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历史、地理、名人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创作中融入爱国情感。

通过以上的教育措施和策略,将水墨课与审美情趣、爱国爱家情怀的培养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水墨技巧的同时,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对国家、家庭的热爱之情。这样的系统化建设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美的感受和表达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研究的未来展望

在未来,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融入科技教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科技与美术水墨课相结合,有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名家作品或名胜古迹,并通过互动展示和创作软件,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创作实践。其次是跨学科教学。将水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能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例如,结合语文课程,通过水墨课程学习古代诗词,并通过创作水墨作品来理解和表达诗意;结合社会学科,让学生通过创作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然后,强化实践性教学。在水墨课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升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创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加美术比赛、艺术展览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最后是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水墨课程中发展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同时注重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动力。

结论:

小学美术水墨课系统化建设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水墨课程与人文环境、传统文化、时令季节、文学课程等有机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水墨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爱家情怀。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充分发挥水墨课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娟.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趣味水墨画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5).

[2] 王欣如.漫谈构建小学美术趣味性课堂的方法[J].新课程(中),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