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古典诗词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隆萍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8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学习古典诗词,能够增强我们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诗经》、《楚辞》、乐府民歌、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典诗词以她博大的胸怀,无尽的智慧滋养着华夏民族,组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创新古典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1)品味诗词的语言韵味。诗词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其精练的语言背后往往表达着非常丰富的美学韵味,这对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时,很多学生就表达了对于颜色表述的准确性的疑问。老师可以根据这个疑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教育,让他们感受到肥和瘦在表达颜色上的不同体验。让学生联想“肥”的感觉,油腻而光洁,丰满而润泽,这体现了树叶的繁茂且圆润;而瘦则能够有效表达花朵的稀疏和凋零,也能够表达诗人对花朵的怜惜之情。仅仅通过这两个字就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对于景致进行了极为精妙的描述,让学生感悟了其中的语言之美。

(2)让学生感知诗词意象。诗词的意象极为丰富,这些意象往往只能够通过心灵的感知获得。其实诗词中的很多意象都是通过诗人的艺术加工而展现出来的,犹如精美的画面,能够让人领悟。而且古典诗词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意象,被赋予了很多特定的意义。比如在古诗词中,“柳”这个语言就是一个典型的形象,古人常常将“柳”喻为“留”,因此就有了杨柳依依的惜别不舍的意象,折柳和吹笛就和恨别及乡思等同起来。对于这些意象词,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古典诗词中进行寻找,很多学生找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著名的以柳喻别离的诗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些诗句的意象及潜在的文化内涵,从这种貌似平常的语句中感受到美,从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的意境的审美,让学生利用自身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感悟诗词中独特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1)对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研究很少,缺少对古典诗词审美素养培养的研究。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古典诗词的真正价值并未充分体现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2022年版)对中学古诗文名篇的要求: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文学常识,默写名句,理解词句,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等,因此,教学活动设计也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2)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研究偏重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学”的关注。

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及教参的权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学生批判性、创造性能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探究型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古典诗词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接受古典诗词的审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审美情趣。

首先,通过对如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发展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古代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体味诗歌的意象美,感受到诗歌的真情美,并且体验其意境美,品味诗歌的节奏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古代诗歌审美教育方案:确立古代诗歌审美教育的目标,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把握好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等.最后,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尝试通过以美怡情优化教学情境,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鉴赏水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运用讨论法,通过设置问题悬念,逐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自己总结出鉴赏规律。

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综上可知,其实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有关于审美教育理论方面的,有关于教学法方面的,还有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有的还融合了美学、艺术学、哲学等领域。我国学术界对教育美学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时间还比较短,截至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虽然现有的研究成果极其有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界对教育美学的关注程度愈来愈高,相信今后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