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作者

廉锡雷

身份证号码:370830198907020811

摘要: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有效减少超长结构混凝土伸缩缝及建筑差异沉降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施工水平,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施工中的应用要点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施工注意事项。提出施工单位要提高重视程度,在施工开始前,系统、深入地研究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从而合理调整施工方向,使各项工艺技术要求落实到位,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建设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建筑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当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发挥出的作用和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结构部分产生不均匀沉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混凝土,若建筑工程项目没有设置后浇带,在混凝土成型之后产生变形,会造成建筑基础结构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基础施工质量和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对后浇带施工部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后浇带施工顺利完成,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稳定性,为后续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后浇带的积极作用

1.1解决沉降差

通常,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裙房结构以及基础会被设计成一个整体。由于不同建筑部位的受力情况有所不同,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与低层裙房结构之间难免存在沉降差,如果沉降差过大,就容易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通过设置后浇带来暂时分隔这两个结构,有效化解沉降差带来的影响。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施工人员需要观察基础的沉降量,当沉降量接近设计警戒值时,施工人员需要在主体结构和裙房结构的连接部位浇筑混凝土,使二者联结为一个整体。

1.2减小温度收缩值

新浇筑的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收缩,此类收缩现象多由现场温度变化和结构变形引起,普遍发生在混凝土施工结束后的1~2个月。例如,在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中,一旦其内部和外部温差超出规定标准,就会造成结构表面的裂缝问题。此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来适当承载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避免产生温度裂缝。

1.3解决水泥水化热

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水泥原材料水化释放大量的热量,极易引起内外温差及自身收缩,导致在硬化阶段较易出现裂纹等质量缺陷,这些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大型混凝土建筑工程中。大型建筑在施工前期就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通过设置后浇带,减少不可控因素,降低内部结构的损坏率,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2.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在建筑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对整个施工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首先,要做好清理工作,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应注重清洁施工区域,及时清理施工面上的灰尘和砂石等,确保预留缝的高度清洁性,对于缝两边的混凝土,要凿毛并清除松散混凝土块,然后洒水湿润,并确保后浇带底部没有积水,再对后续施工流程进行落实。其次,明确后浇带的浇筑方案,针对不同功能、不同部位的后浇带,采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另外要确保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及后浇带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并向施工人员细致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浇筑顺利实施。总之,准备工作的开展,可以对后浇带两侧的渗水问题等进行有效控制,同时确保施工质量的稳步提升。

2.2加强浇筑方案的制定

混凝土钢筋结构,在建筑施工的主体结构中占据着主导,为了促进后浇带混凝土现场浇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基于设计图纸,如果混凝土浇筑厚度较大,建筑墙体或底板极容易影响到建筑尺寸;反之,如果混凝土浇筑厚度小,会影响到建筑的功能性。因此,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说,应对工程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给予混凝土浇筑厚度一定的保证,使其与建筑设计需要相符,从而在整体上为建筑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2.3合理设置支护模板

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前期阶段,对于施工人员来讲,应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出发,将支护模板设置在作业区域内,对其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基于技术人员角度,应与作业区的勘查结果相结合,对支护模板的所在位置、分布数量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相应的施工规范进行深入分析,为模板支护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施工人员应对模板间的结合程度进行严格查验,对模板之间的缝隙宽度进行高度明确,防止混凝土漏浆问题的产生。最后,应加强质量审查方式的应用,将其融入到各个施工步骤中去,确保施工操作的合理性,防止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

2.4浇筑前的清理工作

在混凝土施工中,应确保浇筑表面的清洁性,全面化清理后浇带,并对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截面按施工缝的处理要求进行处理,以保证后浇带与两侧混凝土的粘结性,从而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为整体。为了确保良好清洁效果,应将浇带侧面的混凝土凿毛,清理水泥薄膜、松动的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再用水冲洗干净,保证两侧混凝土湿润性,持续时间应在1d左右,浇筑前还应在两侧混凝土面层涂刷与待浇筑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浆或者界面剂。

2.5后浇带的浇筑

在后浇带的浇筑施工中,首先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比原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并且使用微膨胀混凝土来控制混凝土干缩、温度变形等导致的裂缝以及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另外,混凝土中添加防裂抗渗剂也能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后浇带抗渗能力。浇筑完成后按照快插慢拔的振捣原则将混凝土振捣密实,并注重漏浆现象的有效预防,防止对后浇带质量及强度造成影响。

2.6后浇带的养护

面对裂缝问题,极容易产生于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处,然后影响到整体建筑结构的防水性。所以为了紧密融合后浇带与房屋建筑的主体混凝土结构,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每条后浇带浇筑后,至少应保持14d的湿润养护,施工人员应对相应的养护工作进行落实,以免后浇带收缩,而难以紧密结合原有的混凝土。如果气温下降迅速,施工人员应加强草垫和薄膜的应用,以此来对后浇带进行覆盖,以免新浇筑的混凝土降温速度过快,确保良好的控制效果,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凝结现象出现。如果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基于施工人员角度,应对洒水工作进行落实,避免混凝土水分流失迅速。在制定后浇带保护措施中,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方面,基于施工人员角度,应加强支护措施的制定,为后浇带施工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质量高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工程中有大量混凝土浇筑作业,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往往会出现裂缝问题,对工程质量和住户体验有严重影响。后浇带施工技术是防范混凝土结构裂缝危害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提升整体质量及主体构造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作业人员还须在后浇带施工中合理缓解后浇带结构应力,重视施工间距控制及其他技术要点,以高水平组织设计确保实现高质量后浇带施工,建设出让人们满意的建筑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杰.超长结构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2):167-169.

[2]吴树养.高层建筑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要素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2):98-100.

[3]卢炳东.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关于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具体实践[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