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探析

作者

陈昱璇 蒋飞

西安科技大学,710054

作者简介:陈昱璇(2004.04-),女,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本科在读,西安科技大学,专业:通信工程

蒋飞(1987.10-),汉族,籍贯四川宜宾人,西安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人才,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内容。众所周之,学校培养人才的复杂周期性与用人单位等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辅之学生、家庭、社会的思想观念等,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难以置身事外,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择业的指导工作,扩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路径,提升其质量和水平,成为应有之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一、就业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就业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1]。在完善就业市场的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逐步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2]。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3]。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应该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4];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5];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创业

1.创业的大学生要注意四个方面:

①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

②创业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更接近成功。

③多方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改策。对于大中专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通常有不少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做到胸中有数,节约资金以便更好发展。

④坚持不懈。心理脆弱是大学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应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

2.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①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

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②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去开创能发挥一技之长的事业;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以便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以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传统行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自然人的创新、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就业的引擎,突出年轻一代的创业并结合实用性的创新。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途径,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困境与对策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3(04):115-117.

[2]郭秋生.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究——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68-71.

[3]黄丽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就业与保障,2023(03):127-129.

[4]李红艳.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困境与对策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3(04):115-117.

[5]]张萍,唐伟荐,付真卿,江芸涵,刘春华,钟帆,肖雨杨,黄潇. 以高质量发展促就业[N]. 四川日报,2023-06-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