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可以采用DR进行诊断吗?

作者

慕鉴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3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因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所引起的,属于一种先天性疾病,肺透明膜病(HMD)又为 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前认为与Ⅱ型肺泡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减少,致使肺泡弥散性不张,肺顺应性下降,导致患儿呼吸困难,多见于早产儿(低于36周及体重低于2.5kg),是导致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胎龄和病发率存在关联,通常胎龄越小该病的发病率则越高,一般会在出生后的6小时之内发生持续性加重呼吸窘迫的症状,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青紫的表现,呼气性呻吟以及呼气性三凹征,心音由强到弱,心率先快到快,且胸骨的左缘可闻及收缩期时杂音,呼吸的频率通常在60~100次/分或者更快,可闻及细湿啰音和浊音。随着病情的进展,患儿则会出现酸中毒和缺氧的情况,导致肺泡壁的渗透性增高,持续性加重症状表现,诱发呼吸衰竭,出现一种恶性循环。大体表现为两侧肺部呈现深暗红色,且不边缘锐,外侧缘存在肋骨压迹的情况,挤肺时可见支气管口排出浅红血水,大小块肺组织有沉水。母亲分娩低体温、产前子宫出血、剖宫产、多胎儿、肺部感染、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均可为该病的高危风险因素。治疗方案会根据病例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实施针对性的机械通气、PS替代疗法、药物保守治疗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结构以及疾病的体征表现,肯能和隔疝、湿肺等疾病相混淆,影响到治疗方案的确定,选择一个有效的鉴别手段十分重要。

DR技术在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表现

DR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使用便捷、成像质量好等优势,且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放射学的有机结合,诊断信息量也明显的提升,具有更低的辐射剂量,在新生儿疾病的诊断上安全性比较理想,可为肺透明膜病的诊断鉴别提供更加精确的图像。患儿的支气管充气征表现是判断肺透明膜病严重呈现的可靠依据,根据DR影像学的表现可以分为I~IV级,I级患儿在密度增高肺野的基础上,会表现支气管充气征,但不明显,两肺的充气减少,肺部有细小的颗粒性阴影,肺野的透光性较低,随着疾病的发展,肺泡萎陷,气体无法进入到肺泡,会增高支气管内的压力,存在支气管充气征。II级患儿的DR表现可为肺部存在细小颗粒影、肺部磨玻璃样的影,支气管充气征会更明显,心缘清晰,可能会合并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情况,降低肺野的透光度,膈面表现模糊。III级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肺野的颗粒影明显增大,两肺野透光度更低,肺野为一致增白的表现,存在广泛的支气管充气征,境界模糊,心缘和隔面更加模糊甚至无法看清,肺水肿的情况比较严重。发展到了IV级,仍有支气管充气征,出现了明显的“白肺”,肺部的透光度几乎消失,两侧的肺野密度更高,心影和隔界限无法清晰分辨,肺泡无气,表现为完全萎陷,偶尔能看见食管的充气。因为受到病理状态的影响,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出现持续性抑制的情况,呼吸功能障碍,出现呼吸窘迫的症状,肺泡管以及细支气管因为呼吸时的压力、缺氧等反应而异常扩张,肺部的灌流缺乏,会直接损伤到肺部的毛细支气管黏膜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渗出血浆蛋白,若以上情况无法得到控制,上皮细胞就会持续性坏死,形成肺不张、肺泡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在DR影像表现为支气管充气征,肺野的透光度不断下降。

DR如何鉴别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其他疾病?

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是以恢复患儿正常通换气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等为原则,纠正酸中毒,维持体温、动脉血气、呼吸等指标的稳定,确保营养的充足供应。临床在诊断I期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上容易受到肺野透明度和细小颗粒影的影响,诊断可能会和感染性肺炎、湿肺相互混淆。湿肺多发生在剖宫产新生儿和足月儿,通常病程较短,可闻及湿啰音,影像上可见斑点状云雾影、肺纹理增粗的表现,偶尔表现出胸腔少量的积液,少见肺气肿和肺淤血等表现,该病的预后较好,经过对症处理后病灶可以得到较快的吸收的消散。而宫内感染也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病理表现也具相似,多发为B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这种疾病多和产妇的羊膜早破、分娩感染等存在密切关联,需要进行联合判断,如果无法排除B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则可以使用青霉素进行诊断性治疗以鉴别。针对吸入性肺炎疾病病理可表现出肺部纹理的增多、模糊可见斑片的状影,可伴随肺气肿。肺不张也可表现出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的情况,DR影像表现为病灶位置出现扇形或者片状的阴影,但没有支气管充气征。肺出血没有支气管充气征,但DR影像表现为肺野的透光度降低,如肺部没有大量的出血情况则不会表现为白肺改变。膈疝指在腹腔脏器或脂肪等通过膈肌缺损、薄弱处突入胸腔,出生不久后出现阵发性呼吸急促、皮肤青紫、胸部呼吸音减弱、腹部凹陷的情况,可闻肠鸣音,也可并发肺不张的表现,临床体征可以鉴别和联合超声检查诊断。

肺透明膜病会因患儿的机体发育不完善、持续性缺氧等因素诱发电解质紊乱、肺炎等并发症,在治疗上也必须格外的细心;一般患儿的年龄越小,其体征表现稳定性就会越差,所以在诊治过程中需要实时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等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注意保暖、规范临床无菌操作等措施,也是降低疾病风险隐患、提升患儿预后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为了减少新生儿的肺透明膜病,平时宝妈的定期产检、日常保健也不能忽视。

总而言之,DR诊断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诊断上具有一定价值,在鉴别诊断上不可缺失,该技术的图像处理快、检出高的优势可以尽早的诊断疾病发展程度,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治方案,也能尽早的降低发展为呼吸衰竭的几率,考虑到疾病的复杂性和危重情况,为保障尽快的确诊,临床必要需要和原发性肺不张、先天性心肺畸形、肺炎、肺水肿、颅内出血、先天性代谢疾病、膈疝等进行进行鉴别诊断,以免延迟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