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庄开发探索

作者

贾姗姗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休闲农庄这一模式也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随着休闲农庄的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当前休闲农庄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帮助探索解决休闲农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休闲农庄的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庄;开发模式;对策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要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是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单单以工业化、城镇化助力乡村发展理念,是论证和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必要手段,有利于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驱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1休闲农庄开发意义

1.1 休闲农庄的有序开发将释放乡村的土地价值

我国土地资源辽阔,但是却未能实现土地价值的效益最大化。在过去,土地价值的实现主要依靠在农作物的种植来获得农产品,利润微薄,即使是土地承包,其价值也未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如今,在市场的驱动下,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开发,建设休闲农庄,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点状用地的整合,闲置用地的开发,导入旅游产业、丰富自身特色,实现土地的增值和农民的增收。

1.2 休闲农庄的有序开发将释放乡村的经济价值

政府提出,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必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在政策驱动下,主题农庄的发展迎来大好前景,乡村产业出现了新的模式,以传统农业为主,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和特色农庄、乡村旅游为辅,提升乡村产业价值。以乡村为基础,以农业生产要素为主题,以文化为引领,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农民商品直供、私人定制等大量新型旅游项目,复兴乡村产业,提高农业发展的标准化水平、科技化水平、绿色化水平,形成品牌化。

1.3 休闲农庄的有序开发将释放乡村的文化价值

开发休闲农庄有助于乡村文化复兴,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文化价值。休闲农庄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的物质方面,包括乡村的房屋、劳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衣饰以及民间艺术品等,这些都属于乡村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体现在乡村的风俗习惯、乡民信仰、乡间道德伦理、当地特有的语言艺术以及其他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休闲农庄的发展可以带动村民从事旅游业的非农业劳动人口越来越多,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转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1.4 休闲农庄的有序开发将释放乡村的生态价值

休闲农庄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满足城市人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衍生出绿色安全的食品有机食品等。发展休闲农庄也可以优化乡村的资源配置,建立良好的乡村生态体系,更深度的挖掘农业生态价值,利用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开发出主题体验类产品。随着休闲农庄的快速发展,乡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借助举办民俗节庆等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展现乡村生活的原生态样貌。

1.5 休闲农庄的有序开发将释放乡村的人力价值

随着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方式的兴起,可以给当地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通过创业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机制,促进乡村本土人才的回流,同时提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福利和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返回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同时,也可以吸引外部力量,促使资本回乡,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人才价值可以得到展现,乡村价值也能得到提升。

2 休闲农庄的开发模式演变

休闲农庄是以农业文明为本、以休闲观光为目的的综合性旅游园区。它是指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加入农村观光游览以及相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以农村特色为主题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游客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的向往。休闲农庄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是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区,对周边风景区、名胜古迹的依赖相对较少。

2.1 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城市居民沉浸自然,回归乡村田园生活,从而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比较早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发展较早,主要是“餐饮+乡村休闲”,游客可以体验乡村生活,住在农户自己家的房子里,品尝农户自己家的饭菜或山野菜,亲自动手劳动耕作,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购买农民自家种植的农作物产品。农家乐模式将旅游与农民生活、乡村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但是农家乐模式普遍消费比较低,游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发展门槛也挺也很低,并且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调控,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项目本身受市场的波动比较大,并且依赖于周边城市获得客源,所以存在一定的弊端。

2.2 农业采摘园模式

农业采摘园模式是指组织游客在指定的果园或者温室大棚内开始观光采摘活动,游客可以游览园区的全貌,采摘、品尝农作物,体验劳作的辛苦,享受丰收的喜悦,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等,这是观光采摘最常见的模式,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客户群体,是采摘园发展的基本。采用这种模式,虽然游客的停留时间比较短,但是游客量比较大,但是季节性强,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成熟时期,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的发展和其他旅游周边产业的发展。但是除采摘时期以外的其他时间段,果园如何利用才能创造效益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生态度假农庄模式

生态度假农庄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它依托于出色的生态环境、原始的人居文化等资源,强调住宿体验和服务体验,打造闲适愉悦的休闲农庄度假氛围,致力于创造品质生活,是对农家乐模式的一种转型升级,面向消费能力较强的高端客户群体。这种模式消费较高,游客停留时间较长,对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这种模式的度假农庄往往依托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区或者周边城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此来满足顾客对环境的要求,以及农庄的客源市场的供应。

3 休闲农庄开发常见问题

3.1 缺乏营销意识,淡旺季明显

由于缺乏营销意识,简单地认为做好农业就能做好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思维,不能很好地利用农庄的特有优势,突出独特性,千篇一律导致平平无奇。同时没有大局意识,在开发前未能给未来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每年只靠固定节庆、周末或者花果季节获得固定的客源,导致农庄内淡旺季明显,农庄收入看天吃饭。

3.2 旅游产品单一,盈利薄弱

农庄里的旅游产品单一,导致顾客消费普遍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收入仅仅来自住宿和餐饮,即使有源源不断的客源难以转化为丰厚的经济收入,缺乏对农业资源的整合包装能力,还有发现商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3.3 粘性不足,重游率低

休闲农庄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当地的居民,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缺乏培养客户粘性的意识。在服务上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更新上也无法吸引游客,导致游客满意度降低,不会向周围朋友推荐旅游,自己也没有再次游玩的意愿,重游率低,逐渐流失客源市场。

3.4 缺乏联动,难以借势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政府的牵线搭桥,休闲农庄无法与周边的旅游优势资源形成互补,吸引游客,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旅游目的地,使当地旅游发展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无法形成规模化经济。

4 解决对策

4.1 始终保持运营思维,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做好休闲农庄要有用户思维,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要有互联网思维开发线上产品,注重客户的网络评价,借助新媒体提升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一定要有合作思维,不仅靠自身的优势发展旅游,而且要与周围的景区合作,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同时作为休闲农庄也可以与学校合作,作为学生学习农业知识、体验乡村生活的教育基地,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作为企业的培训基地。

4.2 结合多个赢利点,提高顾客转化率

休闲农庄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消费项目。首先找准客户群,比如亲子类农庄,就是针对儿童这一群体,养老山庄,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不一样的群体要求的内容、设施都有所不同,所以找到精准市场,才能免于产品同质化。其次是差异化战略,做营销要让游客看到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考察自己周边是否有同类型农庄,农庄在资源区位各方面是否有同质化的现象。

4.4 紧密联动周边资源,形成区域化发展

与周边产业形成产业联动,发展特色产业体验区,比如采摘园或花卉园。与周边农庄形成区域联动,打造休闲农庄集聚区,产生聚集效应,利润更大化,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与周边景区形成景村联动,丰富游客体验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区。

4.5 利用自身特色,打造特色品牌

突出休闲农庄的特色,发展主题化产品,构建“主题+泛产品”的商品体系,创新旅游产品的形式,注重发展向生活器具等日用品的推广,让游客更容易购买。在特定情境中售卖农产品,充分利用农旅一体的方式,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产生出购买欲望,促成商品交易,实现即产即销,城乡联动。售卖方式创意化,创新外包装设计、主题化设计产业元素标识,突出本体文化与时尚潮流的结合,注重各类媒介的推广宣传。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 孟凯, 章倩滢.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 以阳朔历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22-1434.

[2]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程久苗,杨兴柱,杨钊,姚国荣.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01):102-118.

[3]陈嘉睿.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01):52-54.

[4]刘燕,孙旭.安乡县休闲农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作物研究,2019,33(01):55-58.

[5]颜文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海外经验借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200-204+224.

[6] 王新越, 候娟娟.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706-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