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再审视
袁姝 李显国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
摘要:通过对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的分析并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学生没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的偏差有关。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问题:(1)对“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理解的偏差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学习;(2)体育与健康是课程但是没有得到课程应有的重视 ;(3)学校体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分析认为:(1)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技能是学生体验运动快乐的前提;(2)兴趣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元动力,技能是动力的源泉。提出建议:(1)转变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身体参与并承担一定运动负荷”的课程;(2)转变做法: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项目技能为主,课下提供锻炼技能的平台;(3)完善教学体系:不同阶段技能学习要衔接起来,形成阶梯。
关键词:兴趣;技能;学校体育;目标;审视
1研究目的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身体是未来的基础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其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要靠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工作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人群基础,也是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更是“青年强 中国强”的中坚力量,所以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尤为重要。毛泽东主席非常注重体育,不仅身体力行,还极力推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题词“锻炼身体,好打日本”,新中国成立后又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成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方针。在毛泽东主席阐述“三好学生”条件时曾把“身体好”作为第一条标准,这又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学校体育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任,一直以来也是促进学生体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阵地。但是,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能否让学生通过学校体育的锻炼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呢?当前,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就预示着体育锻炼的结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呢?本文认为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有所偏差,因此,需要对其重新分析,认为兴趣和技能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
2.1学校体育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针对课内(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制定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习惯,掌握技能。
2.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不同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有所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主要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而制定,主要从四个方面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来制定目标。[2]主要可以概括为让学生通过参与和掌握运动技能从四个方面提高三维健康。
总之,学校体育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技能。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其总目标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一是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二是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较之前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如何实现最为关键,也是难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3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问题
3.1.1 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快乐体育”理解的偏差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学习
“以人为本”古而有之,是儒家思想的倡导的内容之一。在《管子》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3]本意是指霸王伟业的成功是因为注重了人民,并非不顾人民的死活,因为注重了人民的疾苦才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在学校当中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关心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但是并不建立在违背体育健身初衷的基础。对于“快乐体育”最早源于日本和德国,原指“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4]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成了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学习什么内容就选择什么内容,只要是学生“快乐”即可的错误认识或者偏见,如导致本应该对提高心肺功能最好的项目之一长跑由于“不快乐”而在体育课中或运动比赛中难觅踪迹。再加上学生在运动中猝死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运动会长距离的项目都被取消,即使没有取消的学校,3000米以上的比赛项目要么参加的人数不够要么就是班主任苦口婆心劝说学习优等生为“完成任务”以为班级争光的引子强行报名。殊不知体育的特点就是要“身体直接参与”“要经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恰恰这些运动负荷才是提高身体健康,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但是,“以学生为本,以快乐体育为目的”的理解偏差让学生避重就轻,选择轻松的没有任何压力的体育活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技能的学习。
3.1.2体育与健康是课程但是没有得到课程应有的重视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的必修课,在大学中有“无体育不清华”的感召,但是在中小学中虽然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也进入了中考,但是分数大部分省为60分,云南首开先河增加到了100分,体育与健康课程真正与其他文化课的分数并驾齐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始是“小三门”之一,到成为中考科目之一再到100分的首开先河,其发展历程值得深思。为什么那么重要的一门课程,却得不到课程的重视?学生没有锻炼好身体,是因为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家庭作业”,没有“单元考试”,没有“月考”……。此外,在中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衔接上也存在问题,看下高校中大学体育课就知道,很多或者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作为最普及的三大球篮球、足球和排球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而具有作为“国球”的乒乓球技术的学生更是稀少。本该是中小学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三基”到大学才“补课”,能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真正的课程吗?
3.1.3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
中考体育加试所占分数的比重越来越高,云南省已经达到100分,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从中考的项目上来看,除了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之外各省不一样,导致学生练习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仅仅围绕考试项目练习,且选择较为容易拿分的项目如跳绳等。另外,评分标准并不符合当前学生现状,目前还是使用2014年标准,绝大部分学生,能获得95分(满分100分为例)以上,区分度不大,这也影响了锻炼热情。总之,学生并不能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兴趣学习技能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在以应付考试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4 兴趣与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4.1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技能是学生体验运动快乐的前提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参与的前提,只有感兴趣才可能去参与,只有参与了才可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不能扼杀运动兴趣。另外,能够参与还不够,需要一定的技能作为支撑。试想一名会打乒乓球的学生和一名不会打乒乓球的学生一起玩,不会打球的同学球都接不住,他有运动的快乐吗?他下次还会继续和同学一起打乒乓球吗?技能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只有技能的不断提高,或者从失败到胜利,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学生才能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才能终身参与体育锻炼。
4.2兴趣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元动力,技能是元动力的源泉
从心理学来讲,兴趣是元动力,能否持续坚持某种爱好和元动力有直接的关系,如民间出现的“乐器达人”“制作达人”以及民间艺人等等都是从小坚持,就因为从小的兴趣而持续坚持的结果。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让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要让学生从不喜欢体育到喜欢体育课的转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大汗淋漓身体疲惫的运动中找到参与锻炼的快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再成功的成就。而让学生不断产生参与兴趣的动力就是体育项目的技能,从不懂篮球不会投篮投不中篮到能投中篮的过程就是技术在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练习和坚持的动力,所以如果兴趣是体育锻炼的元动力,技能就是元动力的源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快乐体育”理解的偏差影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的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但是没有得到必修课程的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由于种种原因还处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
5.1.2 学生离开学校就预示着体育锻炼的结束,没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影响着全民健康战略的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目标与任务的偏差,认为兴趣与技能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因为,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技能是学生体验运动快乐的前提;兴趣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元动力,技能是元动力的源泉。
5.2 建议
5.2.1转变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身体参与并承担一定运动负荷”的课程
“快乐体育”不是让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情况下开心的轻松的快乐,是让学生通过运动,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后的身体疲惫后的快乐,是一种身体的挫折或磨难的快乐,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也不是让学生避重就轻的参与体育锻炼,是考虑到学生的感受,相互的沟通,在沟通中学生分享运动的成功与失败,技能的获得的喜悦等等的快乐体验。所以,转变思想,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做一个开心快乐的运动人,这样才能让学生持续参与其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毕业离校不放弃体育锻炼。
5.2.2转变做法: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项目技能为主,课下提供锻炼技能的平台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锻炼是学生复习课上学习的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外锻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所以要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参与体育比赛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用武之地,在比赛中提高技能,在锻炼中提高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5.3.3 完善教学体系:不同阶段技能学习要衔接起来,形成阶梯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应该有阶梯性的计划,每个年级结束都要考试,作为水平考试的一部分并计入总成绩中,让学校、家庭、学生和社会都关注和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能把体育课当成只有初三才必须的课程,不要在大学里来补体育知识和技能。
6参考文献
[1] 潘邵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0.
[2] 潘邵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1.
[3] 管子(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M].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册第8页.
[4]快乐体育.百度百科[EB/OL],[2020-4-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F%AB%E4%B9%90%E4%BD%93%E8%82%B2/22639.
作者简介:
1第一作者:袁姝(2001,8)),女,汉,安徽蚌埠人,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2通讯作者:李显国(1976,10),男,汉,山东东平人,硕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学与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