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作者

江永红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崭新发展方向。之后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具体包括建立科学精准的资助体系、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采取“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等多方面。

关键词:构建路径;高校学生;“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前言: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资助形式和方式,为学生提供经济等方面的援助。近年来,“五育并举”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素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注重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培养。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五育并举”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新方向

(一)将资助育人转为“相对贫困”

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彻底消除了贫困;相反,相对贫困伴随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相比,具有人口基数大、地域分布广、贫困成因多的特点,其治理也可能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资助的重点也应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具体而言:一方面,对于来自扶贫、低保、大病、残障等原家庭的学生,为防止其家庭脱离贫困、返贫,应持续关注其家庭经济状况,持续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原本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为防止其家庭因突发疾病、突发变化、突发情况等原因陷入贫困,应及时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必要时应当将其纳入长期资助体系[1]。

(二)资助目标应转为“授之以渔”

高校应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简单的物质资助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资助手段,在学习、就业、身心健康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功能性资助[2]。例如,通过评选先进标兵,设立专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发挥同行的带头作用。可以增加勤工俭学和校外实习等补贴职位的数量,使学生在通过个人劳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实用技能。还可以重点鼓励国家资助学生在择业时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岗位的招聘,鼓励学生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

(三)将实施主体转为多方参与

资助工作政治目标明确,政治支持完善,政治引导明确;同时,资助工作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因素、明确的教育使命和突出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高校内部的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群体可以利用学生接触便利的天然优势,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参与政策解读、方案制定、材料审核、评价和监督等环节,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高校校友、校企合作单位等外部力量可以通过分享成长经验、提供实习岗位、设立奖项奖学金等方式,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贫困大学生自我完善、成长为人才。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明确“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是人才教育、素质教育和全过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了新时期德育第一、德育为先、德育为本的地位。持续开展教育工作,注重全面实施,做到时间上没有缺口,空间上没有死角,人员上没有懈怠,内容上没有遗漏。基于新时代国家的迫切需要和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方向。高校是培养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以德育为根本,努力构建完整教育、全面教育、全人教育的“三全育人”体系。这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育人为教育之本。因此,在“五育并举”的理念背景下,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建设,最终是要深入渗透到德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集学科、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为一体。依托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教育、学习习惯、学术研究实践、创新氛围,全面构建多层次、全系统的良好学风局面。精心培育新型时代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在基础工作之外,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谈心、案例辅导等方式,给予贫困大学生温暖、关怀和引导,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状况;专职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助学金教育内容,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渗透和精神激励,以专家或顾问的身份参与助学金工作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指导和监督奖项、奖学金的评审工作。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包到班”的路径与学生建立定向、个性化的接触机制,对接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3]。财政支持教育的全过程是这样的:从新生“绿色通道”到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财政支持涵盖了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在时间和内容上给予财政支持,提供继续教育。资助与教育的综合方式是将物质援助与思想指导、学术指导、职业规划相结合,以德育人为目的,搭建全面成长的平台,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注重提高受援者的能力和素质。

(二)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诚实的教育。在智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是必要的。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保持摆脱贫困和独立的潜力,最终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竞争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在体育领域,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健康青年。要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心理健康,以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面对未来的挑战。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防止学生陷入庸俗审美。帮助学生认识美,学会欣赏美,防止学生陷入庸俗的审美,甚至在精神贫困之后摆脱物质贫困。在工作教育方面,应该教育学生热爱工作。在工作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善用工作学习、实习等渠道,在工作过程中形成性格,锤炼意志,提高能力。

(三)建立科学精准的学生资助体系

第一步是确定资金的用途。除了学生自己提供的证明材料外,高校行政部门还可以主动与当地民政部门、财政部门、残疾人协会等单位进行数据联动,全面观察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避免出现“穷而不报”、“报而不穷”的现象。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高校应在基础数据与相关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量化各项评价指标,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流程,避免采用忽视个体差异的程式化评价标准,科学评价资助对象的难易程度,并根据难易程度准确调整资助强度。最后,完善动态调整机制。高校应密切关注学生个人和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资助力度和方式。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得以进步,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校需要明确“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并为学生们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学生资助体系,以此推动高校资助育人的改革和发展,并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