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校政企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

作者

左磊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0

摘要:我国经济水平和我国科技水平的普遍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也十分快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旅游产业理论的研究。旅游行业企业难以招到高素质应用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如旅游景区策划、酒店营运管理、旅行社营销策划等高端旅游人才。究其原因,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校和作为旅游人才需求侧的旅游行业企业应建立紧密合作的机制。政府出台校企紧密合作的政策措施,搭建高校、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平台,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政企协同;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

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由职业本科院校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理应更具优势。职业本科院校能够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基础上加强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更好地就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对已开设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单一和传统,课程设置主要沿袭专科课程,创新性不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就是希望高校能培养出突出专业特性,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1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方案

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时,高校教师要主动调整传统教育思路和方法,对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在规划中要尽可能细化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对每一环节使用的渗透方法进行反复斟酌。当初步教育方法形成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一起针对方案内容进行讨论,从不同的层面提出方案的改进建议,然后对教育方法进行再次修改,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方案,从而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正确的指引。在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具体而言,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时,高校教师一定要遵循三项原则: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教育环节的设定都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选定的教育内容要符合我国市场的发展方向;二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活动的安排,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感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三要遵循公平性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本着为每个学生都负责的态度,通过合理设定教育环节,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2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运营机制,提升产学项目质量和完成度

为了保障产学项目顺利运营,高校和企业需要建立旅游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所有项目有一个专门的归属和管理,产业学院有对项目建立、过程推进、结果孵化整体过程的监管义务,对整个项目结果负责。旅游产业学院需要对承接的企业项目进行分类筛选,保证项目孵化过程中的人员和资源分配,并且定期和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保证校企合作流程透明化和信息畅通性。同时,产业学院还可以针对校内的优秀项目寻找合适的社会资源,引进企业资源,促进本校项目和不同企业合作,通过项目产品发行的社会资源的积累提升高校在业界的名望和声誉。

3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模式是现代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师做足准备,提高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首先,教师应拥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学校要想提高教师的把控能力,就需要从教师评价的角度出发,明确当前教师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根据教师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出详细的培训机制。随后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应深化评价体系,有针对地提高教师的把控能力。其次,是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引导的方式指引学生熟悉工作任务,发现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将金字塔理论、支架理论及图式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知识传授过程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提高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增强教学模式的衔接性与针对性。譬如可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商定教学模式开展方向、内容及形式,或者在学生成果评价中,将学生成果呈现在企业专家面前,让成果评价更加科学、全面、有效,进而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更契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

4对标旅游行业需求,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

首先,高校要以实践基地为中心搭建实训平台,辐射高校内部,开展实践活动及服务工作。如举办“导游之星”评选、旅游日宣传活动等大型比赛,在高校内部产生影响,并组织、训练礼仪团队,使其长期服务于高校内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从业热情,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多种多样的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既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又促进专业的建设发展。帮助高校学生了解酒店的日常经营情况,了解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所需的服务技能;帮助学生体验导游的日常工作内容,让学生学习如何服务游客、制作行程单、对游客讲解旅游景点等具体工作,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对旅游行业产生兴趣。最后,高校可以立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际,为学生搭建创新性及创造性的实训平台,举办常规性活动。第一,在每年新生入学期间,为学生及家长讲解高校特色及地方特色,为高校宣传服务提供窗口。第二,开展导游模拟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精神风貌。同时,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餐饮与客房实训兴趣小组,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以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为活动场地。第三,定期开展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第四,定期组织学生到酒店参观,进行学术交流。第五,选择优秀学生代表高校去省市参加酒店行业相关比赛,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特点,持续提升其服务技能。

5创新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设置,进行弹性管理。在设置课程时先开展市场调研,再听取专家意见,并及时地调整课程,才能确保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更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需求。职业本科院校必须明确旅游业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分析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制定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职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要有一定的适用性、专业的密切相关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之上才是针对目前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创新,以期能够培养可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人才。职业本科院校应增加课程开设数量,保证每门课程的质量,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应趋于合理状态,各类课程的比例结构适当,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要全面,并将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符合旅游业岗位群需求。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人才供给侧和旅游行业企业旅游管理人才需求侧不相适应,旅游行业企业难以招到高素质应用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牵头成立校政企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搭建校政企紧密合作的平台,通过政府与高校和企业协同、高校与政府协同、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旅游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建立三方共赢的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8):148-149.

[2]谭竹君.应用型本科税收学专业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