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数感的培养

作者

任欢

内蒙古杭锦后旗头道桥中心学校 015400

摘要:2022版数学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感,就是学生认知数的意义、理解数的表征概念、并且能够正确运用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意识。只有不断地提升数学的整体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量,才能使学生在今后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感的培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字符号和图形的敏感度,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数感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刻苦地学习,配合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

引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旺盛、学习能力强、生活经验不足的特点,所以,他们很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并听从教师的意见、建议,从而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而数感培养是学生感知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数感培养重视起来。

1数感含义及培养的意义

1.1数感的含义

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这是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的概念之一,更是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阶段需要在课堂上渗透,面向学生重点引导并培养的学科素养。数感的发展关键期是小学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对数量知识、数学运算等的认识逐步深入,很容易形成数与数关系的感悟。小学阶段学生数感的培养从数数入手,是逐渐深化的过程。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历具体的过程,有着明确的阶段划分。需要先从观察具体的事物入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逐渐感知理解数学问题,再逐渐理解物体数量多少,从而发展为量的多少的感知。在数学知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理解数的意义,明确其表征特点,逐渐于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数量关系,最终发展为基本的数理能力。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培养、缓慢进行的过程,需要先观察实物,从实物中受到启发,从而确定物体数量的概念,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再完成量的积累学习。由此实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顿悟,最终形成良好的数感。以数感的培养加强为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理清复杂的数量关系奠定能力基础。

1.2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快小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的部署,让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体现在课堂内外,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真正明确了数字学习的意义,感受到数学探索学习的乐趣,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数感的培养面临现实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应确定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的激趣举措,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感知、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处理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引导小学生立足于实际,从其自身主观意识出发,加强情感体验,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产生数学探索学习的热情,理解数学概念,学会数学运算。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对其个人今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小学生产生良好的数感,可以更深层次地感知数学,加深对数字的理解与感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如果能灵活掌握数字,便能逐步提高数感运用能力,突破传统数学学习的思维局限,获得更生动深刻的数学学习体验。由此以数感培养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带动小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数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数感的培养并非易事。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数感培养理念,让小学生认可、接受并参与到数感培养中,要关注学生兴趣培养,从学生兴趣激发入手,不再沿袭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者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探究思考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感知数学学习的魅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媒体技术创设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在没有学习负担的情形下,学生主动感悟数字,才能养成良好的数感意识。

2.2解决生活问题,培养数感

数学源于现实又用于现实,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中的购物、游泳、切西瓜、田径训练、马拉松比赛等活动融入数学知识中,将数学计算问题转换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探索欲望不够强烈,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同时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结合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利用情境的视觉感染力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安排,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基本理解题目内涵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数感能力。

2.3引入数字对比,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

数字对比在学生的数感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对比需要把握好时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对比数字的过程中形成数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简单的数字大小对比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反而在数字后边加单位时便不知道怎么办了。通过翻阅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单位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元、角、分、毫米、厘米、分米、米、秒、分、时、千克、吨等。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对比关系,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有效路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讲清具有迷惑性的大小对比关系。

结语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停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应用与解决复杂问题等手段,去渗透和贯彻数感的培养。要帮助学生从一个复杂的、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块,扩大学生知识面,不断完善其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更强的数感。这也启示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具有数感培养思维,抓住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点,让数感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关键点上,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带动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2(1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