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Leisure Education

浅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支架群设计与应用

作者

王颖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摘要:写作单元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全新板块,其自成体系,直指表达,强调精确内容和准确表达的支撑效果。怎样使课程安排的创新点在写作课堂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采取立足教材特色、围绕语言素养、完善助学体系、创新资源开发的方式,合理构建写作方法支架,协助学生攻克写作的难题,指导学生熟悉写作的方式、建立写作的观念,达到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写作单元;小学语文;单元教学

引言:

习作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全新单元,它突破了传统单元写作教材的思维,编排自成体系,直指表达方法的训练,更注重细化知识点和准确表达的支撑效果。怎样使课程安排的方式之在写作课程中形成良好的作用呢 ? 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合理的写作方法支架,不但可以对学生明确这一次习作写什么如何写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方式引导,有助于学生完成写作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完成写作目标的策略,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量体裁衣:依托单元优势,整体架构

写作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小学生语言素养为支撑,以写作能力为主体,以写作能力发展为途径,以写作成绩为归宿的教育系统。陈先云老师在《课程观引领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知识系统的建构》论文中认为 :学生在学习习作单元教学之初,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本单元所学重点是写一次习作,单元中所有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此次写作安排的,各种教学内容中间环环相扣,反映了语文的整体和综合特点。

( 一 ) 图解序列,快速勾连

为了实现教学单元的基本要求,习作教学单元的“导语”“精讲课文”“交换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单元都有深度、有重点,且一脉相承、有机结合,体现了聚合化和顺序化的典型特点。

语文四高年级下册的第五个单位,学生在单位导语中理解这一单位的人文主旨是妙笔写景色,巧手著奇观,确定学会按旅游的次序写风景的习作要素。在精读课文《海边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学生掌握了按不同次序和旅游次序写风景的方式 ;在交换平台中,学生理清了按特定次序写风景的方式 ;在初试身手中,学生通过试写线路方案,按次序表达,为学会按浏览次序写风景作好基础;学生通过习作例文,逐步加深了对按浏览次序写风景的方式的理解,并特别注意了过渡句的应用。到了单元写作“游”阶段,需要我们把整个单元所学的描写风景的方式进行应用,如根据旅游的方式描写每个景点,写好旅游的流程,写明主要景观的特色。整体的流程层层递进,拾阶而上,最后指向写作成果。根据写作内容的聚合性与序列性的特点,在整体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后,学生可根据写作要求,采用图表的形式直接展示单元序列,以迅速勾连学生的认知,串联前期知识,推动写作过程整体运用功能的实现。在“游”的教学中,学生绘制的单元结构图的教学支架。

此时老师采用这一教学支架的主要目的并非提示,而只是指导,所以只是展示整个教学过程,并指出重要方法,而不是具体列出学生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根据重点,根据支架,总结该单元的教学经验,并根据单元结构图上的任意一个单元、任意一个知识点,自由交流学习心得;同时老师还应着重抓住单元习作要点,利用恰当的时间巧妙地穿插、合理地衔接。例如,根据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要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支架的自由交流,迅速找到单元要素的共同点 :精读性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完成了景点的前后过渡 ;每个单元的内容中,要反复采用绘制游览路线图的方式,以明确写作者的游览顺序。而如此在序列中的反刍,认识—经验—再认知—再实践过程,更促进了写作知识向写作意识的过渡。

( 二 ) 梳理框架,化零为整

经过对该单元整体的归纳,虽然学生的知识经验逐步得到了激活,但内容仍然比较零碎。此时,要进一步利用写作功能“精讲课文”“交换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位一体”的功能,紧紧地围绕着写作要点,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化零为整,从而建立写作方法支架的总体架构。这个总体架构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方位的知识支撑,同时也把学生写作活动中出现的复杂现象分割了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转化、应用。

因此,通过习作“游”,我们在单元或整体总结时回忆起的方法经验,和课本中提供的写作建议经验高度一致。也因此,如果我们提供课本中的写作建议经验,请我们自己找出藏在里面的小秘密。结果学生们马上发现了三种方式支架 :一画走线图,明确思路 ;二把握要点,写出特色 ;三运用过渡语句,进行过渡,方向鲜明,层次清晰,实用性强,有利于学生习作实验,学以致用。可见,发挥写作单元的编排优点,深度发掘板块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采用图解内容序列和梳理知识架构的方式提供支撑,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强学生对写作内容的感悟和掌握,促进写作方式的转化和应用,有效实现写作辅导目标。

二、穿针引线:围绕语文要点,观照事物联系

相对于普通单元,习作单元集中了更多的写作空间。在写作单元中,以语文元素成为重点,通过横向串起精读教材的“重点段落”“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突破不同单元间的界线,根据写作元素的习得情况,对单元中的文字信息加以分析与总结,并根据需求加以拆解、筛选、整合,以利于知识框架的逐步建立。因此,在教学习作“游”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并把握教学习作方式,我们把每个单元的作文资源与对应的学习支架进行了排列组合。

由此可见,以上各种方式所支架对应的资料都是最常见的文字材料。课后练习、图表、文字片段、关键词句等,这种资料单列于各个的章节、各个板块的,而且它们都是离散的、隐蔽的 ;在依照习作元素的习得先后归入截然不同的方式之支架后,它们将更加集中地而显性。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从比较中方便地获得相关资讯,并熟悉习作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作文品质。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是统编语文课本的一个亮点。老师在使用时应充分发现其教育价值,通过精心设计、有效使用的习作方法支架,将有助于学生完成由生活经历向语言表达能力的成功转化,从而推动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晓莉 . 关于小学语文习作分层设计的策略探究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12) :148.

[2] 王海燕 . 小学语文习作微课的基本思考 [J]. 中国新通信,2020,22(15)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