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

蒋寅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 225600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正在从计算机实操学习向着学生技能实训、思维能力训练的多元方向过渡,教学内容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为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度改革,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指向学生的智能表现设计多元化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对多元智能视角下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多元智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其认为,个体的智能表现存在不同的差别,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变化,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理论,更应该围绕课程中的数学逻辑、程序原理、具体操作技巧开展综合式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智能表现差异,打造多元化学科教学路径,有助于学生形成出色的学科学习能力。

一、学生自主提问,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反映了学生对于知识结构与客观原理的直观认识,发展学生的相关智能,可以同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意识,让学生认清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应从逻辑、概念等角度驱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复杂知识点缺乏认识,学习效率较低。在多元智能理论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互动,探究相关概念,以此来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以苏科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机器人行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设计以“先学后教”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方案。首先,利用教学机器人展开互动,教师为学生展示机器人行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围绕“会走的机器人”这一对象提出问题。在学生进行提问之后,教师对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进行整理,为后续的做好准备。其次,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对于“机器人为什么能够行走”这一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重新展示机器人行走的过程。在利用控制器发出指令之后,机器人的关节开始发生不同的运动,此时,机器人能够行走。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板书,按照“发出指令-接收指令-执行指令”的基本逻辑引导学生探究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在数理逻辑智能的带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构想,每个学生分别表达观点,随后,按照自己的假设设计“机器人运动逻辑图”,以文字的形式说明机器人行走的基本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别代表了认识学科知识、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当学生围绕信息技术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究时,其学习能力也在随之提升。

二、设计小组任务,培养人际沟通智能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持,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组件的功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等。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学生的粗浅认识并不能支持其开展深度学习。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人际沟通智能,其认为,人际沟通是个体获取信息、交换观点的基本能力,人际沟通智能的发展将决定学生的未来学习表现。在多元智能视角下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沟通任务,以此来带动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以苏科版六年级教材信息技术教材《声控机器人》的教学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声控机器人,如家庭智能管家、语音助手等,教师可围绕学科知识点与学生展开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从生活中的声控机器人、声控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等角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探究声控机器人的种类,并结合说明书、科普视频等材料尝试说明声控机器人的工作特点。在学生进行探究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总相关学习成果,讨论声控机器人的设计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组装机器人的电子元件与相关设计视频,开展设计声控机器人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小组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同时,对声控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设计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在人际沟通智能发展视角下,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交换灵感的同时认识到课程中的多元知识点。在学生完成设计任务之后,教师可通过视频、文本说明书等载体为学生讲解声控机器人的设计特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帮助学生完善设计思路。保障学习、表达、实践的多环节统一,在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

三、丰富课后作业,培养自我认识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代表着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素质的综合认识,具备出色自我认识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来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展开深度学习。在自我认识智能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也在逐步变化。在多元智能理论下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之外,更要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促使其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良好素养,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发展。

合理设计课后作业,开发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生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智能。以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智能安防与家居》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第一步,教师开发知识检测作业。在课后作业设计环节,以教材《智能安防与家居》中的相关知识点为参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以逻辑框图、程序图等方式说明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的工作原理。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准备答案,为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步,引导学生围绕作业成果展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简单程序设计一套的智能安防与家居系统,并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进行自评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统一整理,并说明设计思路、设计原理。在课后作业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展开综合式评价,并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问题展开深度学习,教师可尝试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后作业,全面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基于个体的认知特点、发展需求与学习习惯对个体的智能进行了分类,不同的智能将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构成进行分类,保障学生智能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契合,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不同智能,从而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

参考文献:

[1]倪兴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J].华人时刊(校长),2023,(12):74-75.

[2]董秋红.小学信息技术素养化课堂建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1):62-64.

[3]周婷.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3,(11):31-33.

[4]吴海树.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0):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