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语料库的王力秦似父子译者行为研究

作者

许凌君

南宁理工学院 530031

摘要:王力秦似父子均是中国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却鲜少有研究者关注二人。其相似又各异的生活背景与地域特色有可能体现在双方译文之中。因此,本研究将以其各自代表作《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为例,以译者行为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语料库进行文字统计与分析,探究二者生活背景与地域特色对其译文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语料库,王力,秦似,《幸福之年》,《人鼠之间》,译者行为研究

1.引言

王力秦似父子是中国史上著名的语言学家与文学翻译家。二者都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见证过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时代与地域特色很可能会体现在其译文之中。因此,王力秦似父子的行文风格与翻译风格、其译者行为与译文质量之间的关联等问题均是本项目将要研究的内容。

以“王力、翻译”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共获取276条相关文献记录。其中,大多数是对王力的语言学观点进行引用,讨论“王力与翻译”的仅有10篇。然而,在这10篇文献中,有七篇讨论的是王力的翻译生涯与缘由,对王力的译文进行探讨的仅有4篇:袁良骏(2012)由王力的语言学贡献引出其不可被掩盖的翻译贡献,梳理了他的翻译作品,并以《莫里哀戏剧六种》为例,分析了其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王珊(2014)主要还原了马宗融、巴金与王力就其所译《娜娜》、《屠槌》中的部分译文进行争论的场景,从侧面反映出王力虚心求教的研究态度,及其鲜有的翻译观点。王珊(2015)在其研究生论文《王力文学活动考》中用了部分笔墨对王力的翻译历程、引发的争论、其译文质量与价值评估等进行了讨论与研究。陈颖,彭林祥(2016)展示了王力的翻译经历,梳理了其译品,概述了其译作质量的整体评价。

同时,以“秦似、翻译”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共搜索到9篇相关文献,而其中涉及到秦似翻译工作的仅有4篇。桂杰(2015)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视角,从多维度转换、读者素质与译者素质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了秦似、汤新相与张樹翻译的《人鼠之间》。蒋萍(2011)以秦似为例,讨论了桂林抗战时期的翻译活动,但并没有对秦似的具体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曾荣(2019)梳理了秦似的翻译工作,讨论了其对抗战文化产生的意义。宋文婷(2020)从译者主体的视角,对比分析了秦似与李天奇《人鼠之间》译本。由此可见,在鲜有的相关文献中,仅有两篇是与秦似译品有关的翻译研究。更甚者,在“GoogleScholar”网址上,分别以“WangLi&Translation”和“QinSi&Translation”为关键词,均获得零篇相关文献。然而,王力秦似父子不仅为我国贡献了一定数量的文学翻译文本,更是为我们研究时代性译文特色提供了研究蓝本。因此,对王力秦似父子译品的翻译研究势在必行。

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及翻译批评研究多借助文本对比分析,关注目标文本对源文本的“忠实”与“非忠实”程度。“忠实与非忠实”多为经验性言论,并不能足够客观、科学地解释翻译中的各种现象。周领顺(2014)在大量翻译实践及传统翻译批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人”为中心,结合文本内研究与文本外研究,形成了逻辑自洽的“求真—务实”连续统一体,全面、综合、客观地对译本进行翻译批评。同时,语料库是一种对语言、翻译等进行研究的有力工具。该研究范式可以帮助建立相关单行文本及双行文本语料库,通过字词标注、词频统计等手段,获知译者的行文风格与翻译风格,有助于本项目的译者行为研究。因此,本文将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为基础,以其代表作《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为例,对王力秦似父子的译者行为进行研究。

2.0 译者行为理论简述

周领顺(2010)发表论文《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标志着译者行为研究的开始。而后,周领顺先后发表了译者行为研究其二、其三至其十,并于2014年出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与《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正式确立了译者行为理论的诞生。

该理论认为传统上的翻译批评主要关注于文本批评视域,通过对比译文与原文间的相似度来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而这种途径“难以解释和评价某些翻译现象”(周领顺,2014:3)。译者行为研究以“译者”为研究中心。译者兼具语言性与社会性。在翻译内,译者具有语言性的,其行为可以通过语言凸显出来;在翻译外,译者是具有社会性的,其行为会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做到“求真”与“务实”。“求真”是指以源文本为中心,进行语言转换,使得目标文本尽可能地贴近源文本;“务实”是指以社会化为视角,关注目标文本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译者既要“求原文之真,兼顾译文之用”,又要“求译文之用,兼顾原文之真”(周领顺,2014:218)。因此,下文将运用语料库统计软件,从译者的“语言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来探究其译者行为。

3.0 语料库建设与数据分析

秦似于1946年翻译了《人鼠之间》,其行文沿用了中国传统竖排格式,汉字为繁体字;《幸福之年》最早译本是王力于1934年翻译的版本,行文亦为竖排繁体字。我国白话文运动发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由此可见,20世纪40年代,我国白话文的普及仍显滞后,相对于白话文,译者仍然更加倾向于竖排繁体字。

鉴于语料库的建立,需要语料采集与清洗,为了保证文本的正确性,本文选取了1981年白话文版本的《人鼠之间》与2014年白话文版本的《幸福之年》,从其文体特征、称谓代词与语气副词、语用显化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3.1 《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主要文体特征比较

文本的形符数是指一个文本中的词数,类符是指一个文本的词性数量,计算类符形符比可以看出一个文本的词类变化,从而看出作者或译者对词汇的运用情况。由表一可知,《幸福之年》的形符数是17240,占总字数的48%,类符数是6408,类符形符比为37.16%;《人鼠之家》的形符数是27128,占总字数的47.83%,类符数为8543,类符形符比为31.49%。由此可知,在词汇数量上,王力比秦似高出0.17%;在词性运用上,王力要比秦似的高出5.67%。因此,王力对文字词汇的运用能力略高于秦似。

3.2  《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称谓代词与语气副词对比

称谓代词可以帮助读者厘清文章人物关系,使得文章更加有逻辑性;语气副词则可以帮助读者窥探出故事人物的心情、语气与语调等。因此,本小节内容则使用Lancsbox统计《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两个中译本中的称谓词与语气副词。

由表二可知,《人鼠之间》所用的称谓代词远远高于《幸福之年》,但是却没有出现“您”这个人称代词,由此课件,秦似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尊称与平级称谓之间的区别。在语气副词方面,亦是《人鼠之间》所用频次远高于《幸福之年》。“啊”“呀”“呃”表达了主人公的惊讶之情,“哩”“嗯”“哦”表达了主人公平淡的反应。

3.3  《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语用显化对比

语用显化往往指译者为了减少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添加的脚注、尾注等。通过研究两个文本的语用显化,可以探知两位译者不同或相同的翻译理念。

《人鼠之间》共有11处脚注,多为解释美国当地特色用语的语言意义。比如“猫屋”指下等妓馆(秦似,1981:14),“Solitaire,一个人独自玩的一种扑克玩法。现在通称‘耐性’(Patience)”(秦似,1981:38),“英语Small,意思是‘小’。这句等于说:‘他却不怎么小呢’” (秦似,1981:46) 。 《幸福之年》一书中共有15处脚注,比如“克里斯狄亚是挪威的国度”,“伊尔达是伊威尔笙夫人的名字”,“按挪威的习惯,上了年纪的女人都可以叫做婶娘”(王力,2014:1115—1118)。由此可见,秦似与王力都比较注重解释国外特有的文化词汇。

4.0 总结

译者行为理论关注译者的“语言性”与“社会性”,从译者“求真”与“务实”两个方面进行翻译批评。本文运用语料库统计软件Lancsbox,对《幸福之年》与《人鼠之间》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尽管白话文运动已经开展二三十年,但是白话文普及仍然滞后,秦似与王力在翻译过程中仍多用繁体竖列。其次,通过对比类符形符比可知,王力的语言运用能力要略高于秦似。其三,王力在翻译过程中比较注意对他人的尊称。其四,王力与秦似都比较注重利用脚注来让读者对源文本中特有的国外词汇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颖. 彭林祥.作为文学翻译家的王力[J].南方文坛,2016(3):115-121.

[2]桂杰.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人鼠之间》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3]蒋萍. 桂林抗战时期文艺期刊翻译活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研究——以秦似为个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14):185-186.袁良骏. 王力先生的文学贡献(一)[J].语文建设,2012(Z1):82-84.

[4]挪威温玳瑟夫人,《幸福之年》[M],王了一译。上海:启智书局印行,1934.

[5]挪威温玳瑟夫人,《幸福之年》[M],王力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1111-1175.

[6]宋文婷.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人鼠之间》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

[7]王珊.王力与马宗融、巴金的一场论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B01):1-2.

[8]王珊. 王力文学活动考论[D].广西大学,2015.

[9]约翰·斯坦倍克,《人鼠之间》[M],秦似译。上海/重庆:新知出版社,1946.

[10]约翰·斯坦倍克,《人鼠之间》[M],秦似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1.

[11]曾荣. 秦似在桂林文化城的活动及其对战时文化的推动作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7-10.

[12]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a.

[13]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b.

[14]周领顺.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2010,31(0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