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代林江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653100
【摘 要】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要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音乐,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培养。本文首先概述了小学阶段开展审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针对当前音乐课堂上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音乐素养 审美意识 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
【正 文】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力等方面进行。小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活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助于他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在音乐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音乐审美艺术教育氛围,将音乐教学与审美培育相结合,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开展奠定基础。
一、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的意义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音乐教师要通过创设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在聆听、歌唱、鉴赏等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形成基本的审美观。通过聆听音乐、演唱歌曲、艺术活动和演奏乐器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真正达到“音乐育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音乐审美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
部分音乐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进度,在计划好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也只是把音乐学习当成了一项任务,很难投入足够的热情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也无法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过于注重音乐能力,缺乏审美教育环境
过于强调演唱方式、过于注重乐理知识,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甚至会有一种“我无法理解和做到”的困惑感。
(三)学生缺少主动发现美的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如果老师一味地灌输,或是老师没有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不利于美学意识的提升。
三、提高音乐审美的教育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
1.审美意识培养的常态化
审美意识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分析歌曲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带领学生一起感受音乐后再演唱歌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善于发现美的意识。例如在学习《七子之歌——澳门》时,首先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及情节梗概,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浓厚的爱国情怀,在演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歌声中得到抒发。并和学生一起了解闻一多诗歌《七子之歌》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学科之间的艺术关联,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进行知识延伸,扩展课外音乐资源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为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交流,了解小学生喜欢哪些歌曲,然后挑选出内容积极向上、简单易学的几首作品,在音乐课上以知识扩展的形式,带领他们听赏学唱。特别是音乐剧的学习,音乐剧中对白、歌唱和舞蹈是如何紧密结合的,不只是教师理论的讲述。
(二)革新教学方法,奠定审美教育基础
1.合理运用教学法
记得一次听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了柯尔文手势,让学生忙于反应音高而忽略了歌曲要表达的情绪,在整个教唱过程中反复教授简谱时间过长,让人感到疲劳。这样盲目运用柯尔文手势是不科学的,初学简谱时教师比手势,学生看手势唱谱,起到指挥引领的作用,待读谱后学生可以自己比手势自己唱,但此环节时间不宜太长,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为目的,熟悉简谱后注意力应放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上去。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音乐教学法可分为歌唱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和律动教学法等,也可以从音乐教育家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来划分,比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学法单一,或者是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就容易让课堂教学失去吸引力。为此,音乐教师需要结合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法国号》非常适合加上奥尔夫律动,让学生跟随乐曲四三拍的节拍来做拍手、摇摆、跺脚等动作,开发想象来为不同的音乐配上合适的动作;《唢呐配喇叭》加上奥尔夫打击乐器来为歌曲节奏加入伴奏,自由编配伴奏又丰富了听觉感受,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为审美艺术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3.善于组织学生音乐会
组织音乐会是铃木音乐教学法中一个重要的方法。音乐会可以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来组织,我校的新年音乐会器乐专场,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全校2000多人就有800多人报名,说明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家长对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视,给音乐教师提供了更多了解学生的机会,学生平时积累的音乐能力也可以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向老师、同学和家长们展示,学生不仅得到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成功的经验,是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
(三)激发创造活力,提高审美水平
在学习《乒乓变奏曲》时,学生被曲子富有弹性的音色和明快的节奏所吸引,可以让学生和着音乐、跟着节奏挥动球拍。随着节奏和旋律的变换,变奏一站着挥拍,变奏二半蹲挥拍,变奏三、四的节奏更加密集,让学生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变奏五达到高潮,学生可以做出一个扣球动作来表示最后的胜利。通过音乐的变化,让学生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发生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感受音乐来源于生活的艺术魅力。
【结 论】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与人文之美,提高其创造、鉴赏的能力,增强其音乐审美意识,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音乐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对音乐作品类型的喜好等。然后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开展审美艺术教育。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营造课堂氛围、激发情感体验、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取得更为理想的音乐审美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桑玲芳.探究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以及渗透美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7):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