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路径
柳佳慧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 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乎学生学业发展、人际关系、未来选择等,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河北省五所高校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弘扬积极理念,打造和谐校园文化,落实五育并举,助力人才全面发展,促进家校共育,凝聚协同教育力量等举措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路径
在202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中曾提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要加强源头治理,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正处于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无不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积极心理品质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塑造积极阳光心态、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品质内涵和维度
积极心理的概念最早由Seligeman和Csilzentmihalyi提出,并逐步建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积极心理特征,影响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积极取向,是反映心理健康、幸福感、成就等的重要指标[1]。孟万金、官群等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和结构研究,将积极心理品质划分为认知、人际、情感、节制、公正、超越六个维度共二十个细分项[2]。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必要性。
二、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研究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河北省五所高校的共计3125名大学生通过问卷星数据平台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情感维度、人际维度发展较好,在公正维度、节制维度发展相对较差。女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城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理科、工科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高于文科生和艺术生,非独生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明显高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干部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
三、提升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高校可优化心理课程的设置,如设立积极心理学课程或将积极心理学内容嵌入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系统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积极心理学核心价值及实践应用,培养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设置具体明确的积极心理学目标,如积极的认知方式、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韧性以及促进学生幸福感和希望的提升。教学方法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积极心理的教学氛围中感受积极心理的作用和影响,调整其认知思维方式和自我调节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积极心理实践活动,如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正念冥想、角色扮演、体验式学习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及学习效果,助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同时,注重将“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二)弘扬积极理念,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例如,举办积极心理健康讲座,邀请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为学生讲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应用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积极心理学。此外,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大赛、心理运动会、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等,帮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受积极心理氛围,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和未来人生。同时,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高校可通过新媒体途径积极推送积极心理相关科普知识及案例应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弘扬积极心理正能量,发挥网络信息前沿优势,潜移默化助力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三)落实五育并举,助力人才全面发展
落实五育并举,将“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优化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工作体系,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其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多元化智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教育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劳动教育培养勤奋刻苦的品质,提升其心理韧性,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全面提升。
(四)促进家校共育,凝聚协同教育力量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原生家庭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和培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协同助力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顺利开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孩子自信心,能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积极体验,助力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具有不同影响。相比于专制型、忽视型、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注以及家庭积极心理方式的正向引导。家庭应更多地树立积极心理意识,尊重孩子需求,给予孩子积极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应对困难和压力的策略,提升其心理韧性。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协同育人功能,共同构筑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帮助大学生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挑战,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炳全,张旭东.主体性建构:中国传统心学的积极心理思想论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75-83.
[2]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基金项目:2023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方法和途径研究”(课题编号:XTSKFZ20230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柳佳慧(1990-),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