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质监测与河流污染治理策略

作者

杨小龙

昆山宜清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昆山 215335

摘要:当今环境保护领域,水质监测和河流污染治理成为重要议题,水质是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改善水体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探讨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探讨河流污染治理的策略。

关键词:水质监测;河流污染治理;源头治理;水体修复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水体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日益突出。研究水质监测和河道污染治理,成为保护水资源的当务之急。本研究是为了促进科学方法的应用,实现对水体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全面了解水质监测技术和河流污染治理策略。

2水质监测方法与技术

2.1 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

通过测定水体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参数,对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是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这一过程旨在为水体是否受到污染提供科学准确的判定依据,获取关键信息。在水质监测中,常用的参数有温度、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等。对这些参数进行全面分析,对水体整体健康状况的科学的环保保障都有很大帮助。

2.2 常规水质监测参数

评价水体基本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常规水质监测参数,为水质的有效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能影响水中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反映水体基本性质的关键指标是温度和pH值。同时,对水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物浓度进行揭示的还有溶解氧、COD等指标指标为水质考核提供了关键依据。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水体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并在治理中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 先进水质监测技术与设备

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保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水质监测更实时地应用传感器技术技术和分析化学方法。传感器技术可以对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提供高精度的数据,从而对水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遥感技术为大范围水质状况评估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卫星、无人机等手段,实现了对广大水域的远程监控。分析化学方法则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技术,提高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对水样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先进设备的引进,为能够实现长时间、大范围监测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智能传感网络等水质监测提供了更多选择,使监测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高。这些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使我们对水体变化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理策略有的放矢。今后,水质监测技术的不断革新而更加多元化、精细化。这将为更好地制定科学的水质管理策略,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向环境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水质数据。

3河流污染治理策略

3.1 污染防控与源头治理

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输入,为河道水质提供坚实保障,采取防污染、控源头的策略,是河道污染治理的关键。加强排污口管理,是污染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网络,实行实时监控,对偷排行为做到发现一起制止一起,及时查处一起。此外,为保证生产活动不对河道造成污染,还需要加大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处罚措施,促使企业在法律层面更加环保地进行生产,将污染源降到最低程度。源头治理则更加注重把污染物的生成控制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重点步骤是通过技术革新,促进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产量。为提高排放标准和效率,投资研发鼓励企业更新污染治理设备的环保技术。同时,推动绿色农业和城市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的发生,应加强对农业和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3.2 水体修复与生态恢复

治理河道污染,既要注重源头治理,又要注重修复已受污染的水体,更要注重修复生态。利用生态工程手段,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为目的,是湿地修复修复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可持续、有效的方法。湿地被认为是天然过滤器,吸附能力降解能力都非常出色。湿地修复是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分解,通过恢复芦苇、蒲草等湿地植被。这些湿地植被提供生态系统所需的栖息场所,不仅可以有效吸附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湿地修复使其重新发挥净化水体的功能,不仅可以通过人工建设湿地,还可以通过对天然湿地的修复。这一工艺既提高了水质,又为水体生态韧性、稳定性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植物修复(plantreservation)是通过适当选用具有吸附和降解能力的植物,促使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得到有效清除。对废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有吸附、富集作用的一些水草,如藻类、水草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在修复过程中吸附有害物质,还能促进水体中微生物通过其根系分泌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在河道中直接引入适当的水草,既可以在人工湿地中进行植物修复,也可以实现水草修复。水的修复不仅仅局限于湿地、植物的合理的河道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步骤是清理底泥,恢复湿地,保护水生物多样性。对底泥进行清理,可以有效清除底泥中富含的营养物质,降低其重新向水体释放的几率。为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恢复湿地,保护水生物多样性。这些举措共同为恢复污染、重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帮助。

3.3 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

在突发的水体污染事件中,保护水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急响应迅速、处置事故有效。确保污染问题迅速得到治理,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一是要建立详尽的应急预案,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污染事件。该预案应包括明确应对措施、责任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以及每一事件阶段所需资源设备清单等所有可能发生的污染场景。通过事先预案,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避免因混乱而延误处置的最佳时机。也需要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确定每名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建立确保信息畅通的紧密沟通机制,做到心中有数。这包括建立一个指挥中心,指定一个应对污染事件的领导,还有像环保专家、抢险队伍这样的的调配。对每支队伍都要进行专业的训练,提高队伍在危机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成效如何,关键看专业人员和装备的配备能力如何。对水体污染应急处理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行动迅速、正确,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确保有吸油设备、防污染屏障等充足的应急处置装备和工具,对污染物进行快速管控和清扫。在污染事件中,确保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就是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提高事故处理的透明度,增加公众的信任度和参与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媒体、社区的沟通。对受到污染威胁的公众,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及时发布危害和防护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后,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一步,就是根据事故的性质,适时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并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等制定相应的清理整治方案,使水体受损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对治理成效进行监测和考核,治理策略不断调整和完善。从总体上看,治理河流污染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形成一张完整的治理网络,从源头治理向事故应对转变。只有通过这些综合的手段,才能真正做到整体保护,不断提高河道的水质。

结束语

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水质监测和河道污染治理。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科学的治理策略,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态平衡得到维护。今后,我们要不断改进监测方式,增强治理效果,为打造更加清洁卫生的水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潇淑陈远航常明高红杰张列宇.流域水污染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 2022, 38(5):27-37.

[2]杜冰雪,徐力刚,张杰,等,鄱阳湖富营养化时空变 化特征及其与水位的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2019.32(5):77-83.

[3]范力,段慧,张丹,等,沱江干流水质自动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9.41(4):70-73.

[4]高昕,李继影,江苏太湖流域主要湖泊水库水生态环 境质量评估[J].科技经济导刊,2020.707(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