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支架”驱动: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构建与实施

作者

徐燕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1221

一、直面困境,反思“现状”寻问题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八篇习作怎么教?如何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开展单元习作教学?如何让学生掌握各类不同类型的作文,学会具体表达的方式?习作的育人目标怎祥达成?这些困惑一直都是老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这些话题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亟需探讨和明确。

1.“观察思维”角度单一,期待进阶

三年级的习作内容及要求多处强调着观察的重要性。不难发现,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会仔细地观察事物的不同特点,再结合观察结果表达自身想法及感受。但大部分孩子仅仅只是用眼睛直白观察,观察角度不够丰富,且不够细致。

2.“表达思维”表现羸弱,渴望提升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渐渐有了一定的表达基础,基本能够把观察所得通过文字记录,但如何将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转换成习作中的文字,并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习作表达“写清楚”。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综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准确定位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让“隐性”的根基思维支架外显,尝试着探寻习作新支架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二、聚焦教材 ,解读“写法”拓思维

1.从习作编排内容来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八篇习作教什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先看习作编排的内容进行归类。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训练,细读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观察习作”,第二类是“写想象故事”。

可见,三年级下册习作内容丰富,类型也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习作,当然有不同的写法,编写意图也是显而易见。提升语言的实用性,注重观察的主动性,增强想象的丰富性的习作目标,使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

2.从习作编排特点来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八篇习作特点是什么?一定要与单元教学相结合,感知不同类型文体的表达,发现不同“写法”,总结鲜明的读写结合的特征。基于阅读可以确定写作目标,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让学生立足阅读课掌握更好的写作能力。在每个单元习作前,通过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梳理习作内容、习作训练点,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言语方式及风格,有层次地开展单元习作长线学习活动。

3.从学生书面表达发展规律来看

基于学生书面语言的累积,书面表达水平也将随之提高。这是趋势,也是规律。这道门如何打开?如何深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的编写在这里体现了极高的智慧。

通过研读教材,了解习作编排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应立足实用性,通过真实的写作情境、真实的任务驱动及真实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寻求一把打开言语表达的金钥匙。

三、任务驱动,搭建“支架”助表达

在习作教学中,笔者尝试给学生搭建不同的支架,以任务驱动学会表达,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感受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1.目标驱动,准备“材料支架”丰富内容

在指向明确的目标驱动下,明确写作时应抓住介绍重点,以及展开写作时介绍的丰富内容。接着四人小组讨论,将搜集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倾听、补充。借助丰富的“材料支架”,学生都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有条理地说清楚了。习作课后,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泉思如涌,写起来得心应手。

为了丰富学生习作内容,必须为学生搭建材料支架,在真实体验的驱动下有内容可写。课前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认识故事中的有趣人物,为习作搭建丰富的“材料支架”,帮助学生准备适切的写作材料。

2.体验驱动,创设“图表支架”发散思维

在教学描写人物特点、叙事类的习作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人物特点如何表达,怎样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为学生搭建“图表支架”能事半功倍,写清楚人物的特点,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作文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思维导图恰好是能够反映思维过程的工具。以思维导图为助力,对作文思维过程进行精细展示,帮助学生挖掘习作素材、拓宽习作思路。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图表支架”有助于学生把人物的特点,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清楚。

3.情境驱动,体验“情感支架”促进表达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情感支架”,能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积累,情动而辞发,完成书面文字的丰富表达。

情境,即是“情”与“境”的交融,让学生从“生活情境”进入“写作情境”。在入情入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表达,并且在感知或接受了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开始体验写作。思维受到情感的驱动会更为活跃,交流及表达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在身临其境、亲历其情基础上的联想想象、体验感悟便是提升写作品质的情感支架。

想象力需要联想能力的支持,在这些能力的支撑下,作文的内容会变得十分丰富。如果立足联想展开写作,那么学生就会文思泉涌,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学生会形成更广阔的思路,会获取到更多灵感。习作《奇妙的想象》中《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多角度联想,创设丰富的情感体验。

4.兴趣驱动,搭建“创意支架”收获满满

教材中随机安排了一些“小练笔”,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为学生搭建“创意支架”激发兴趣,让他们可以将感知到的生活情趣以灵活方式进行描述。

可见,文中有很多思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灵感,这是学生创作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充分挖掘习作资源,根据不同类型习作推进训练点,给学生搭建不同的材料支架、图表支架、情感支架、创意支架,引导学生善于把所见所感所想装进自己的“素材库”,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习作能力。

四、别出新裁,评改“支架”有妙招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能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的习作,要在真实、生动语境之中来创作。在评价方面也应该有所突破。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思,以评促写,激活儿童写话创造潜能。

1.大众共评——促进“评学共长”

统编教材三下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其课内基础习作目标是:选择一个题目,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写作目标为:先在纸上写,然后在台上讲,在班里可以组织故事比赛,以“奇思妙想我来讲”为主题。笔者设计了《大众共评表》来引导听众专心听讲,在讲解结束后以该表为依据进行评价。

2.以改促思——对话“习作回批”

“回批”即反思,即学生阅读他人评价后形成的个人感受及想法等。习作评价需要互动,也就是“评改”之后要有“回批”,这样才是完整的习作学习过程。作文回批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习作能力的过程。习作学习需要反思,以改促思,以思促成长。

师生的共同参与,帮助小作者获取到了独特的“中介性学习经验”,而互动中学生也完成了信息的内化,基于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优化,同时也逐渐的建立了思考的习惯。

3.多元开放——创意“在线评价”

习作之中,要突破评价壁垒,在各种群体中来完成互评,可以跨学科进行。其中,把写作和信息技术相融合,就形成了网络作文。设置班级微信公众号“青禾园”,进行在线发表与评价。在线阅读,在线评价,时间、空间更开放自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热情。

综上所述,笔者在研读教村、解读写法的任务驱动下,更优化地使用好教材优势,为学生搭建习作支架,帮助其表达,并有层次地开展习作展评,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促进其写作灵感迸发,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习作乐趣的同时,提升习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