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池塘蒲草治理思考

作者

王安晖

瓦埠镇农经站 232212

瓦埠镇池塘现状:

池塘作为千百年来农村人日常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当前灌溉设施和灌溉设备的提升,其作用和地位在逐渐下降,村民对其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下降,镇村干部对其管理重视程度随着生产队和生产队长的撤销而逐渐淡化。目前我镇共有池塘面积3800多亩,有蒲草的约占二分之一,蒲草严重生长的池塘约有320亩,且分布非常分散。我镇目前池塘除瓦埠保丰大塘外,其他大多为村民小组灌溉用塘。很多池塘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差。村民小组无具体责任人管理,并且很多塘埂被村民开荒,导致池塘不能有效蓄水,不能满足农业日常用水需要并且导致大量蒲草纵生每到冬季蒲草枯黄,有火灾隐患,给禁烧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我们走访的几个村听见村民讲本村池塘情况,本村的池塘有一部分池塘被少数村民霸占用于私自灌溉、水产养殖等事宜,与村民日常用水产生一些分歧,给农村带来一些矛盾和纠纷。并听有人讲有些地方势力长期霸占公共池塘用于水产种养殖情况,村民们敢怒不敢言,村民想用水和他们商量都很困难,理顺池塘权属关系也是当下农村工作必须认真做下去的事情。因为池塘用水情况村民之间产生不少矛盾,还有一部分池塘被村民私自开荒或私自养殖,私自在塘埂上种植农作物等,破坏池塘结构开荒,池塘塘埂等严重影响池塘蓄水,村民因争夺公共塘埂开荒权使用权矛盾重重。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理顺农村池塘权属关系是当下农村工作必须要办的事情。政府部门虽然重视池塘建设与清淤但是管理措施缺乏,无具体管理人,无具体管理措施,池塘有效维护工作还须多多努力。

瓦埠镇地理特点:

瓦埠镇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寿县东南方向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资源禀赋特异:瓦埠湖三面环抱瓦埠镇,瓦埠湖是淮河中游最大 的淡水湖泊,一直以来瓦埠湖的银鱼和瓦埠湖的毛刀鱼等水产品驰名中外,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并且近几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瓦埠镇抽灌排灌设施齐全有非常优越的自然及社会条件,为瓦埠镇高效水产业种养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瓦埠镇目前有28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有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有上百家水产销售企业,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为我镇池塘水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借鉴与发展目标和实现发展的路径。

针对上述情况作如下思考:

一、我镇可以分村试点,对池塘施行承包责任制,明确谁承包谁管理。

《红楼梦》中探春看到赖大家的将自己的园子承包出去,除了自已吃的竹笋鱼虾外每年可得200两银子的利钱,于是思考和李纨等人将大观园分别由忠实可靠的老嬷嬷包去,按照大观园规模每年除了用的竹笋、花卉等每年园中大概有400两银子的收入,连薛宝钗都赞叹”三年之内无饥馑也”大观园实施承包责任一举四得:

1.园子花木池塘有专人打理,竹园、稻香村稻田,池塘、花园由懂技术的老嬷嬷包去职责明确,老嬷嬷们起早贪黑将园木花卉打理的井井有条,园里花木郁郁葱葱,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2.不会暴殄天物,一味作践、白辜负了好东西。

3.老嬷嬷们可以额外增加收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劳作。

4.可以省去花匠等勤杂人员的工费。开辟了财源,节约了开支,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的当家人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按下鲜红的手印。这是一份把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的“大包干契约。承包到户的“大包干”契约也是一份干不成就要掉脑袋的生死状,村民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个举动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存在经营管理过度集中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较慢。”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个顺口溜就是安徽凤阳当年农民的状态。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当年是远近闻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平日里小岗村村民经常食不果腹。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发展特大旱灾,秋种遇到困难,这对小岗村村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解决问题,安徽省委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种粮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不计口粮很快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全省超额完成秋种计划。

穷则思变,从借地中得到启发。1978年11月24日深夜,在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小岗村18户的当家人聚集在一间破草屋内,商量起包干到户的办法。当时对于分田单干,中央有“三个不许”的规定,除特殊情况经县委批准外都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划小核算单位,一律不许分田单干。18个村民在秘密的状态下冒着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按下了红手印。第二天,小岗村村民就用抓阄的办法将生产队的耕地、农具、牲畜按人口分配给各户,农户可以在分得的土地上自由耕种,不再由生产队计公分,自此小岗村的“大锅钣”被彻底打破,而生产力被极大激活。队长再也不用吹哨子督促村民劳作。村民们自发地在地里起早贪黑地干活,他们主动向别的生产队借牛借犁早早就完成冬耕,而后再开垦村里的荒地田角。“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交够国家的留足自已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小岗村的顺口溜是充满喜悦的。1979年是小岗村的丰收年,这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6.6万公斤,是过去二十年的总和,农民收入增长16倍,村民人均收入从去年的22元跃居到350元。自农业合作化以来,小岗村没向国家交过公粮,这年小岗村第一次交了公粮还清了贷款。然而此时获得大丰收的小岗村村民心里一点儿也不踏实,哪按了红手印的契约书给了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干部作牢杀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十八岁”,多么沉痛与无耐!!!

政府应当发动群众积极调研探讨如何对池塘进行清理。池塘如果进行承包,承包合同人签订协议注明必须清除蒲草。并且承包后池塘挖深进行水产养殖后,部分鱼类会把蒲草幼苗吃掉。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可以清除蒲草隐患。并且解决因池塘用水纠纷而产生群众矛盾,进行池塘治理探索,解决部分群众用水问题。

1.蒲草可以综合利用。

夏季蒲草嫩茎可以食用,蒲菜被称为天下第一笋,京东上目前售价39元每500克。《周礼》上就有关于蒲菹的记载。明朝顾过诗曰“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蒲菜佳肴甲天下,古今中外独一家”这是在淮安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起源于南宋抗金名将梁红玉留下的一个动人传说。南宋建炎五年,金国十万精兵攻打淮安城时,梁红玉领兵镇守淮安被金兵长期围困,在内无粮草、外无军援的情况下,偶然发现马食蒲茎,因而取蒲菜代食,解决了粮食尽绝困境,军民同心协力,终于打败了金兵,故淮安民间以称蒲菜为“抗金菜”。自此食用蒲菜在淮安一带广泛流行开来。如今蒲菜不仅在当地成为宴席中一道必不可少的主菜,所谓”无蒲不成宴”,而且已经跨出淮安,走向全国目前已在京东等电商大平台广泛销售。蒲草在秋季可以用来编织做凉席、蒲草凳等编织物品,只是本地没有这个习惯,没有开发利用出来,并且蒲草具有中药利用价值,蒲菜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功能。

2.蒲草纵生与乡村振兴很不相容,我们的乡村振兴与池塘的荒芜缺乏治理很不对称,影响美丽乡村的形象。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治理模式,全面激活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前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

3.可以采取如河长制林长制类似的办法,试行镇村干部和网格员、党员包保制,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既满足农户日常灌溉需求,又有效提高水产品产业收入。

5.村级合作社也可以将本村池塘综合利用过来,利用水塘进行莲藕、芡实、虾类、鳜鱼等高效水产养殖,既提高村合作社收益又满足群众日常灌溉需要,实现群众收入与乡村发展同步,让群众责任心提高上来更让群众收入提高上来,让群众参与村合作社发展的红利。与瓦埠镇隔湖相望的陶店乡有个芡实种植合作社这几年生产的的芡实市场反映不错是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总结:

敏探春兴利除弊开源节流,小岗村十八个血手印历历在目。当下池塘治理是乡村治理的一板短板,池塘管理是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的好坏需要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只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劳动成果和劳动收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因此我们多思考多试验多总结,只要责任到位,有红色传统的瓦埠人一定会为大家创造一方方清水、一片片美丽池塘,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一张张满意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