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庞苏韦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小学
摘要: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有许多类型,教师要合理利用以习题为根据,从基础知识出发,通过对课后习题进行解析和解读,综合培养学生从字音字形到启迪情感等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课后习题
语文要素通常是指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策略、语文知识等要素,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要集中锻炼和培养的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这些语文素养和相关能力,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课后习题入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对课后习题进行详细的认真解读,对于落实语文要素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利用课后习题,组织学生朗读训练
(一)教师进行范读指导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使用学习过的朗读技巧,而是单纯靠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在句子停顿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让学生理解划线部分代表停顿处,但是并不能让学生借此准确把握好句子的停顿。学生从理论层面理解顿号的停顿时间要比句号更短,但是一旦落实到实践时,往往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把握好句号与顿号在停顿时间上的区别。而解决这一方式的最佳方案就是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让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自行体会和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采取先示范,后带自读的方式,在逐步地引导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句子停顿的技巧,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自行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最后通过对读的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二)采用多种不同方式朗读形式
形式单一的朗读方式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富有创意的新形式往往会让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式,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男女对读等方式都能够让学生沉浸在课文的内容与情境当中,让学生自行体会不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彩虹》这篇课文时,如果把课文第二段中的:“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当做平常的句子让学生朗读的话,很难达到教师设想的结果,想要达到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分解阅读的方法,从词到短语,再到句子,在辅之以课件,把单一的词语“水壶”再加上用途“浇花”进行修饰,明确用途之后,再明确水壶的归属,也就是“你那把”,这样再加上称谓,这个句子朗读起来的重点就十分明确了,像这样将内容进行逐步分解,层层递进,就能让学生轻松掌握了。
二、利用课后习题,搭建语用支架
在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出的“学习支架”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能够像工人辅助工作时所使用的“脚手架”一般的工具,也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小梯子。通过这个小工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轻松,教师的教学也同样会更加高效。
(一)搭建单一型支架
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教师首先应当从一个单一支点出发,循序渐进,也就是将学习支架搭建在这个支点上,并且将这个支架用于这一个支点上的单一任务的完成上,而不再附加其他任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的专注程度。
(二)搭建复合型支架
教师还可以进行“复合型学习支架”的搭建,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阅读的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也能够完成教材课标中的要求。从课后习题入手,配合学习支架的搭建,从基础能力训练到综合素质提高,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
三、利用课后习题,培养学生复述能力
在满足语文教学需要和阅读的自身价值方面,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完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阅读任务和阅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习题训练必不可少。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基础阅读能力、复述能力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组织学生复述
关键词句理解对学生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中有关复述方面的语文要素通常以提示性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和关键句完成复述要求,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复述课文内容的任务。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毛虫》一课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以小毛虫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为载体,彰显课文主旨:不管当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处境之中,只要始终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当下的困境,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就可以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和磨难,感受生命的魅力。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训练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文学素养。基于此,课后提示性问题对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毛虫发生了哪些变化”直接指向的是学生对本课文章阅读后的主观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然后圈点勾画文章重要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本题;同时分析题目:“画出相关语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并且将设问与本单元所要求的语文要素进行关联,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一个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索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另辟蹊径,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入手,先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小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吗?”随后再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了解小毛虫究竟是如何蜕变成蝴蝶的,让学生从好奇中获得新知识,从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后,教师再提示学生回到文章,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理清整个变化的过程:“小毛虫一茧一蝴蝶”,让学生充分理解“事物都有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和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道理。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视频配音游戏让学生自愿参与,从而帮助学生顺理成章地从语言积累转换到语言运用的学习目标,进而完成课标要求的讲故事的全部任务。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除此以外,在此种氛围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复述能力
在针对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参与课文的复述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还能明显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要基于“语文要素”开展教学,通过运用课后习题,组织朗读训练;运用课后习题,搭建语用支架;运用课后习题,培养复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妙祯.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2020(44):1.
[2]许丹虹.优化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0(07):35.
[3]李丽霞.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要注重“三要”[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