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情境化导入方法浅析
付清华 张晓波
1.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16;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6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只有我们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进行大胆尝试,通过对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情境创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课堂;情境化设计
在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关于“情境性”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境是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也是关键要素,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因素。
对于语文教学,课堂始终是我们的阵地,只有守住了这一块责任田,好好耕耘,才会有好的收成,才会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导入是语文课堂的第一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老师的课堂组织,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给学生留下最佳体验,决定着整节课的质量。利用最新课程标准,在“情境化”要求下设计好语文课堂的导入,对于新时代老师是挑战,也是不断突破的机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大胆的尝试,才会有新的突破,现就本人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小做法与大家共勉。
1 主人翁情境下的责任表现
学生成长过程中,外因始终比不过内因,内在潜力的驱动,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课堂中进行有意识的创设。语文课堂的导入部分,如果按照某项教学任务群设计主人翁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主人翁意识,让语文课渗透德育的育人理念,那就是双管齐下的教育实践了。
在文言文教学《孙权劝学》中,孙权与吕蒙是上下级的关系,而吕蒙常常以“军中多务”为理由不想学习,孙权用自己的经历告诫他要了解历史。这样的励志故事,对于学生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上这一课的导入,如果设计成:以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为例,思考需要外界的力量督促学习吗?为什么?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谈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会增强对自我成长的反思,对自我行为的勉励。还记得一学生说:“需要父母老师不断的提醒与督促,这是长大的常态”,我告诉他如果自己哪一天不需要父母老师的时刻紧盯,你自己就是吕蒙,并且是鲁肃结友的那个吕蒙,这学生后来的表现非常积极,学业提升很大。
2 合作氛围下的个人成长
在很多合作性、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的重视。在情境化要求下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自主的思考后,知识的分享与讨论,再形成比较统一的知识理论。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的进行了小组分工与竞赛:从多角度解读古诗,并且小组有感情背诵古诗,再以小组进行分享,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下达后,每个同学在合作之前都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古诗的背景,作者的遭遇,诗歌意境的解读,中心思想的归纳有了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合作讨论,形成小组的知识总结。这个过程中,允许小组同学有补充说明,允许同学们有自己的思考解读。我们发现,课堂一开始的导入就非常好的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并且一开始就很好的进入到了学习状态,对于整个课堂也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 归因情境下的任务驱动
学生的归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手段,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有比较好的驱动作用,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认知方面有较好的促进,我们在语文课堂的导入中适当的运用归因,让学生找到自主成长的钥匙。
在教学名著阅读过程中,我在班级进行了课前五分钟的脱稿阅读分享活动,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所读的内容,架构人物关系,剖析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言语的形式进行五分钟阅读分享。同学们收到任务后,开始了仔细的阅读名著,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还不断的加强小说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还对人物性格,人物背景,时代特色进行有机的联系,这样的名著阅读同学们很实用,并且是自己创造的分析结果。
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小说单元的教学,文言文单元的整合教学之中。
4 艺术熏陶下的积淀成长
文艺本身是一体的,文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也可以加强对文学的造诣。
在学习九年级戏曲单元时,我们设计了课前艺术片段表演,要求学生就文章中某一片段进行自我阅读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上自创的语言动作进行表演。开始的时候主动加人的同学不多,但是在一部分同学大胆尝试的基础上,同学们看到了趣味性,于是纷纷加入表演队伍。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创编,对于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入,对于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达到了较好的文学积累,也对艺术的领悟方面有了自己的见解。
对《新课程标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创设学习情境”“阅读情境”“语言运用情境”“作品情境”等等与“情境性”有关的教学建议达到十几处,这些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飞.“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与表现性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2022,(17):19-23.
[2] 张亚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