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姜东霞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强化,国际领域贸易发展水平在不断深化。在对外交往中语言问题是重要问题,当前在国际化视野中全面培育综合性的外语人才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加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外语+”能全面突破时间、区域限制,有助于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组建适应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积极组建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提升国际化人才教育发展成效。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诸多企业发展中国家界限开始趋向于淡化,诸多企业开始在发展中更注重实施跨国式发展战略。对我国企业发展来看,践行国际化发展也是重要趋势。在国际化发展阶段,对综合性外语人才的依赖较大,但是外语人才缺乏与企业逐步增长的人才需求之间会产生较大人才供需矛盾。当前我国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程度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力度,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对加速我国经济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化领域来看,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较大,所以当前要不断提升外语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传统培养模式,提升外语人才综合素质。

1 生态语言学相关概述

生态语言学属于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当前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其主要是研究语言、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为主体,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讨语言应用的生态伦理,探究语言发展生态规律的学科。语言生态学即为语言生态,基于“生态隐喻观”研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在课题研究中主要涉及语言多样性、语言进化、语言政策等,主要是维护语言种类的多样性,全面促进语言环境的生态化发展。当前“生态学”隐喻的影响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但是此类研究仍旧较为重要,当前对语言进行保护就是对特有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

2 当前“外语+”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分析

2.1 对贸易对象国语言以及社会文化的了解

在经济贸易活动组织开展中,能与合作商实现无障碍交流是促进合作的重要基础。基于高效精准的语言交流,能有效掌握获取对方的基础信息,并以此展开针对性交流,这样能为高效化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中西方存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在法律政策、社会风俗等方面存有较大不同,此类方面都会对双方交流产生一定障碍。所以需要强化外语类人才语言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强化对法律政策、社会文化的学习,这样能在交流过程中有效消除交流障碍,实现交流洽谈有序进行。

2.2 对专业技术与知识的熟练掌握

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身能掌握更专业的外语语言,对专业技术性标准有一定了解,还要对各类管理知识、商业词汇具有深入了解,这样能在经济交流交往过程中获取较大的主动权。外语翻译人才能对合作双方的表达意思进行精确化传达,便于把控每项有效信息,促使各项协议能稳定达成[2]。

2. 3适应多国贸易交往需求

我国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涉及到的外贸类型较多,经济交流涉及到诸多国家,由此也加大了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当前不仅要对英语人才展开培养,更要强化对小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国际化贸易涉及到政治、法律、经济、政策等方面。当前需要掌握对象国的语言以及社会文化,才能精确化把控经济交流的重点,促使各项合作谈判能稳定实现。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较为密切,需要全面掌握多门外语的重要价值,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外语人才。

2.4 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

中小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受到自身经济实力限制,难以对外语翻译人才进行有效储备,也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中的经济负担加重。所以当前需要引入更多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要对各类经济贸易合同、内容材料展开深入分析。其次,还要掌握更多样化的谈判技巧以及管理知识,这样能促使各类信息传递更为精确,促使合作活动能有序达成[3]。

3 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1 强化外语人才的实践培养

现阶段我国诸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外语实践性培养的重要价值,并且对外语教学模式展开了全面创新,这样能为学生自身学习发展提供更多样化的外语实践平台。当前高校在教材选取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注重学有所用。在教学策略应用中,需要积极运用探讨式教学模式,这样能为学生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话语情境,促使每位学生能参与其中。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发展积极性,还能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进行培育。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下环境中能实现自主学习发展。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多企业经济交流活动中,能以此提升外语综合应用能力[4]。

现阶段要想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展开专项系列培训。积极学习各项标准,保障标准能有效实践。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师个人要了解掌握顶层设计,梳理理论框架与精神内涵。此外,教师要从微观角度对各类实践操作性偏强的教学问题有效整合,要求教师传播更多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方法。理论层面的培训至关重要,但是也要展开各类教学竞赛、研讨会、观摩课、教案评比等,从微观层面上构建常态化教学体系。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要对学生专业英语核心素养培育全面整合,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设计优化。在培训形式方面要注重多样性,将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突出顶层设计重要性,兼顾教学督导,保障教学活动无缝对接。

当前要建立优化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督导体制机制,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融入公共基础教育教学课程。现阶段学校真题办学质量取决于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公共基础课程处于高校教育边缘地带,会出现课程减少现状。当前要从根源出发,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融入到学校办学质量考核体系中,从制度层面确保英语课程标准能全面实施[5]。

3.2 做好跨文化、国际化交流意识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外语逐步趋向于国际化领域靠拢,在外语人才培养阶段,需要对学生国际化发展事业以及思维意识进行培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更多基础的外语知识,还要学习更多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以此来开拓自身学习视野,能基于更广阔的眼界思考各项问题。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对国际社会运行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则等进行深入学习。基于各类网络平台对所学的外语国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现状、法律制度等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无障碍沟通。学校需要积极开设预言国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相关的课程,将其作为外语学习的辅助性课程,以此来对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进行培育。此外,还要积极构建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可以采取交换生以及其它教学应用策略,促使学生能出国得到多重历练。在更为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不断感受国外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习俗,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引入更多综合素质较强的外语教师,以此来提升教学成效。

3.3 提升团队教研能力,开设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

教师要基于日常教学需求不断转变个人教学角色,在全新的教学新标准颁布实施背景下对课程教学内容合理优化。做好教学改革,拓宽课程内容覆盖面,优化教学结构,补充更多教学亮点。在校内环境中,教师还要积极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定期展开各类专项研究讨论。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本质,对各项教学行为合理反思。与关联院校之间相互学习与合作,整合更多特色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研究中,共享教育教学研究成果[6]。

从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中能得出,存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的现状,此类现状会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发挥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还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效。所以,当前需要对此类现状进行全面改革。外语教学存有一定特殊性,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相对较大。这样将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增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选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过去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基于现阶段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组建多重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探索国际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策略,能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提供更多外语人才。为了能最大程度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在外语人才培养阶段要重点突出针对性。针对部分外语能力较强的高校,需要重点发展商务外语等应用类型的外语专业,培育更多专业化的外语人才。此外,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推出双语专业教学,将多项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应用中,不断强化外语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外语学习中包含多重知识点,要学的更为精细,才能发挥其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7]。

3.4 运用同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参照国际化标准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思想,依照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设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以及评估制度,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能全面提升。当前需要明确科学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标准,优化国际化人才教育过程,这样能达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管理以及评估制度,优化国际化人才教育过程。在教育中选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对国际化人才展开多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来看,能看出国际化人才发展特征,从中能集中反映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思想与教育理念。将国际背景与我国教育发展特色有效结合,基于实际发展现状,规划与设计具备国际化视域的课程体系[8]。

互联网+大数据具备开放性、共享性、传播性、透明性特征,还具备数据挖掘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将互联网+与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人才培养,能全面突破时间以及地域限制,为跨国交流提供更为便捷的路径。教师与学生要积极获取与利用各区域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此来提升国际化课程教学成效,培养更多综合性较强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各区域各所高校科学化人才,以此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9]。

结语:

综合上述,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我国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的要求较多。在外语教学中需要最大程度满足国际经济交流以及各项合作需求,需要与时代发展有效适应。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培育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这是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的重任,也是全面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高校需要把握机遇,积极整合多项资源,主动迎接多重挑战,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究人才培养策略,积极打造大数据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以此来提升综合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媛. 新形势下大学外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2(9):262-263.

[2] 郭琳,郑慧文,刘信仁,等. 高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10):75-78.

[3] 于海明,崔珈玮,俞凯,等. 我国"一带一路"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22(18):29-32.

[4] 张进,徐社教. 基于课语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7):75-77.

[5] 朱漪漪.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智库时代,2022(12):45-48,84.

[6] 苏春. "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3):144-145,148.

[7] 张艳宾. 协同效应下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林区教学,2022(9):29-32.

[8] 邢莉娜,张祎祺,宋歌,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与评价研究[J]. 科技资讯,2021,19(1):228-230.

[9] 常开瑜. "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外语"国际化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校法语专业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0):41-42.

作者信息:姜东霞,女(1971.1),汉族,籍贯:山东省平原县,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