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黄钰雯 李悦 臻张丽 韩聪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43300
摘要:在社会当前背景下,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多元文化发展是全球必然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们需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和方向,传承和保存好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积极响应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进步的方针策略,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以其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传承状况与研究路径为具体研究探索对象,深入考察研究当前其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传承现状、创新之点与传承项目特色,并予以探讨解决对策和创新发展的对策,以帮助更好的施展和阐发我国本土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本文是通过把对和了解研究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习俗特征与研究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主要演唱技术方法、演唱表现技巧规律相结合,采集了侗族大歌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论证出了当前在当代多元社会文化视角条件下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的文化传承特点与社会发展变化趋势,采取的可行文化措施,进一步对加大了侗族大歌文化的对外文化推广宣传,对其自身进行社会文化内涵发展的创新,通过对这些侗族歌曲学习和歌颂,让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将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更好的展示在声乐表演课中和合唱课中,更好的学习和传承下去,从而起到推动和传递文化传承的作用与结果。通过对侗族大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得出侗族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确实存在难以传承和发展问题,导致其文化出现发展缓慢。
电子媒介对于本文中研究相关知识起着事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媒介指的是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录音、录像和光碟等,但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公益片宣传、小程序推广、平台直播、视频网站、官方媒体、视频自媒体、新闻自媒体、等等皆是新媒体网络的宣传方式。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我们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在社交APP中进行大量的宣传最为有效。其一,社交软件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2022年3月用户高达11.83亿;2022年3月全王用户中移动互联网月人均使用时长高达162.3小时(参考自《中国移动互联网服务行业运营调研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2022-2029年)》),由此可见现代人运用互联网之活跃,用其时间占比之长。其二,人们要求社交类APP要更加的追求价值化和功能化。现在的社交软件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交软件了,它不仅具有社交的意义更蕴含着一些文化的宣传。
在如今侗族的许多传统艺术文化逐渐受到了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猛烈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改变以往的古板宣传方式尤为重要。在宣传方面我们分别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APP建立了一个官方运营账号,主要用来宣传侗族大歌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民族音乐,侗族大歌的形成和发展,及演唱内容,不仅转换思维迎合了大众所喜闻乐见并容易接纳的宣传方式而且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侗族大歌及其相关知识。
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面对现如今年轻人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对各种新兴娱乐事物追求和享受物质生活享受文化的消费倾向范围越变越广的现象,传承侗族大歌这一侗族传统艺术文化形式的当代年轻人却越来越的少,不再有愿意去继续的传承下去的严峻形式,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将在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于学校内进行学习,将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展示在声乐表演课中,表演实践:于2020年12月在学校举办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原生态民歌歌唱艺术的口述调查研究》的结题音乐会。于2021年6月在学校举办院级教改项目《广西原生态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的实践探索》的结题音乐会。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当前政府和民间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侗族大歌而言,演唱形式的单一化,演唱队员的老龄化,加之随着汉文化的冲击,侗族的文化、语言、文字等都被逐渐取代,传统侗族歌曲也被校内的音乐课所替代,导致侗族地区本应继承此文化的青少年和儿童无法运用侗族语言文字学习侗族大歌以及方言民歌。所以当前政府和学校应当就当地特色文化与校内课程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侗族文化更好的呈现在课堂中,让当地的学生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更好的将侗族非遗文化学习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风景秀丽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旅游。在当地的旅游宣传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宣传并不是只有其秀美壮阔的风景,而是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其特有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风景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当地知名度还无形中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出去,真正的做到了双赢。
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更多的音乐事实需要我们去发掘、记录,更多的对策需要我们去思考、实施,希望侗族大歌能够和谐地代代相传下去。
作者简介:黄钰雯,女,2002.2.7,汉,广西梧州,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侗族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与传承,邮编: 543300。
项目名称:《侗族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与传承--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项目编号:S2022136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