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者

王露鑫

昆山市花桥鑫苑小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成熟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逐渐形成,并直接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育成熟。科学课程无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分析问题。本文将分析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并探讨提升科学课质量的方式方法,以期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习科学课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教材内容更是能够帮助他们拥有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息息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内容设计。

1 全面分析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创造兴趣

好奇是进步的开始,也是探究科学问题的直接方式。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方向,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科学课教师要谨慎设计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而拥有完备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拥有获得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为了让课堂效果更佳,可以将冒气的可乐倒入杯子中,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喝的可乐都不会装满呢?学生看到这种有趣的现象,积极发言,教师不要打断他们,并让学生动手实验,最后再引导学生向液体的热胀冷缩方向思考,并给出答案:这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由于可乐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改变,在运输中遇到颠簸,饮料体积会膨胀,气压上升,造成瓶体破裂,严重会造成人身伤害。由此可见,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向他们发出疑问,引起学生兴趣,才能让科学课堂质量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学习《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在独立思考后,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问题卡上,由教师把关,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引起他们学习的创造兴趣。

2 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科学家也是在合作中产生重大发现的。教师要将这种探究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头脑中,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存在一定难度,小学生自身很难自我解决,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在实验中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探究,小小学生在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分享和体验成功乐趣,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么?”一课,在学习完教材内容后,教师要用新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帮助学生分析食品添加剂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彼此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 并对食品健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调查活动,按照小组明确分工收集资料。在接到调查任务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学校或者市的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对校门口的小吃摊、饮料标签等进行研究,并集中讨论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以此渲染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比如在《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具,让学生彼此讨论,让他们了解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形成头脑风暴,为学生创造悬念。

3 开发教材资源,拓宽学生创造性思维渠道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且是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需要一以贯之。然而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不能拘泥于教材,科学探究无止境,要以科学课程为背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教学课程引入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比如学习《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又比如《水有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并向学生提问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橡皮泥从水中浮起?学生们结合浮力的原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教师结合课本中有关水中浮力的原理,即物体放在水中,水对物体向上的力是浮力。不管物体在水中如何,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三个方法:一是水中加盐。即在水中加盐增大水的密度,水的密度到达一定程度,橡皮泥浮起。其次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将橡皮泥捏成船的形状,增加橡皮泥接触水的面积,实现浮力的增大。第三是木板托举法。将橡皮泥放在木块上,利用浮力让橡皮泥浮在水面。总之,开发教材内容,增强思维拓展训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四、科学设置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运用好科学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实验教学价值,让学生积极动手,实现思维意识的增强。在传统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巧妙设置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动手、勤动脑,不断拓展学生的课余时间,对课题内容进行拓展,尽管小学科学课本内容较为经典,然而教师不应将课本当做教学的唯一资源,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解放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学习《登上月球》一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积极思考地球与月球的区别,比如空气、地球引力等,确保小学生对月球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激发学生对月球宇航员服装、如何在太空空间吃饭、喝水等有趣的科普小知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向着有趣、活泼、积极的方向发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教师可以静心设计问题,科学开展实践教学,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燕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2(11):5-8.

[2] 王学勤.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65):103-105.

[3] 朱媛媛.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2021(22):210.

[4] 顾思哲.觉则思,思则创——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2020(3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