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建造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作者

杨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智慧建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工程建造模式,它是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工业化和社会化基础上的一种信息融合、全面物联、协同运作、激励创新的工程建造模式。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智慧建造背景下,土建行业人才需求升级、人才缺口大,在客观上要求高职土建类专业必须基于信息技术,将BIM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融入实践教学中,促使体系升级,以满足培养智慧建造生产一线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入手,研究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运行,为高职土建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智慧建造;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制运行现状

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相关管理及保障机制很重要。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活动与其它专业有明显不同的在于,一个实践成果的产生可能需要很多天或者数月才可完成,这就增加了实践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针对实践教学很多学校都制定了配套的质量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机制,其运行现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1 注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定了有关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制定,是做好实践教学,维持体系正常运转的最首要任务,很多学校还专门针对质量评价中涉及的各因素,分别赋予影响系数,以体现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但是,在运行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指标代表性不强,影响系数赋值不科学等不足[1]。

1.2 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

大多数院校土建类专业,都基于成果导向的过程考核来进行质量控制,按照一个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方法,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和老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考核。但是,由于配套的目标设立不完善、不清晰,考核中的好与坏分界模糊,导致考核区分度低。

1.3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相关保障机制

一个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各种相关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关院校专业为了提高过程控制的精准度,专门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来支持,例如:制定校内导师或辅导员项目跟班制度,与学生同在一个项目,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借此提高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效果分析

2.1 无法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体验,

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重点培养的能力,称之为技能培养,但技能培养在很多学校被理解的很窄,仅仅局限于某些岗位的某些基本技能,甚至很多技能是各工种的核心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要么基本用不到,要么只是最初的实习期间需要,学生无法体验工程建设各方的综合协同工作。

2.2 实践教学体系未与前沿信息技术充分结合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绝大多数还都是基于传统建造工艺进行设置,仅是在某在实践实训项目中添加了一些诸如:建模、VR、虚拟仿真等实训任务,不能深入进行整个体系的变革。

2.3 针对智慧建造发展的相关改革较少

有些学校在智慧建造方面确实走在了前列,开设了相关专业,发展较慢的,对原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将一些体现智慧建造的课程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但实际情况是,意识到了智慧建造的发展方向,但相关的改革探索浅尝辄止,各自为营,不成体系,还存在有些实体实训具有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并且实训后产生的废料和垃圾多,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等。

3 智慧建造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策略

3.1 制定科学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1.1多方参与,全面评价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人才与学校、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工作岗位接触到的相关各参建方都存在紧密联系,所以,在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施工企业、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机构及质量监督部门都应是参与主体,只有做到全主体参与,才能保证全面全方位体现和评价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

在进行评价时,要针对不同参与主体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施工企业主要从岗位履职情况出发设计评价指标,重在考核其岗位技能是否达成;设计、监理单位在对施工岗位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偏重其职业素养和沟通协调能力等。还要注重学生这一主体的首要性,因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受益人也是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要对整个实践教学中从教师、企业、同事、同学等多方向多视角进行相关评价[2]。教师与教师之间,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针对共同负责的学生,制定适用的的考核评价指标或办法,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不能简单的把结果评价做为唯一标准,而要注重结合过程评价。

3.1.2评价体系指标要有重点有突出

(1)要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

前面的研究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注重教师的成长与培训,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师资队伍建设做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其必须被放在突出的位置。调研中发现,很多高职土建类专业均面向智慧建造在线下线上开展多轮培训,有些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有些是邀请相关企业到校培训,但是,确实存在培训走过场、老师不认真对待的情况,培训完成之后没有反馈、评价,导致很多无效培训的产生。

所以,在评价体系中重点突出其评价比重,例如:校企师资交流活动中、教师下企业锻炼中,要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要针对阶段性成果展开检查评价,提高教师培训、锻炼、提升等在评价体系中权重,切实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2)实践教学的内容是评价重点

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和方法是重中之重,不同的实训内容,需要通过不同的实训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这是最体现教师“教”的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参与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和相当比例的权重,来突出内容的重要性。从教师层面来看,要注重能过学生来反馈内容设置是否贴切,是否能够精准的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是否能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的进行,提升本人适应岗位、获得提升。从学生层面来看,其心理上是特别渴望得到学校和企业导师的认可的,这种认可不能靠终结性的考核是优还是良来判定,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中肯的评价和认可,突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3]。

3.2 优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3.2.1优化相关管理制度

智慧建造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相比传统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肯定涉及很多更新与不同,那么,目前现有的管理制度肯定与之不相适应,甚至会阻碍其有效施行,所以,要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解、分析和优化。

第一,要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一般为执行者,按照学校、教务处或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的规定动作,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其主动性很差。例如,规定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需要上报耗材且规定了耗材的上限,只是简单的按学生数量或往年经验进行经费分配,未从实训项目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很多老师想依托智慧建造做创新实践教学,苦于经费不足,也只发做罢。实际调研过程中,此类情况并非个例,应引起重视。

第二,要将实践教学管理权限下移至教研室或教学团队。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为主动适应双高建设,主张进行“三教”改革、课堂革命、赛教融合等,而这一系列都需要依托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但原有的管理制度,针对的管理对象为系院,导致管理制度与现实组织架构严重不匹配,使得各团队在以智慧建造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任务设置时,受相关制度管理的影响,无法顺畅执行。如果将权限下放,把教学活动的实施放在其执行主体上,给予充足的管理权限,可以通过人、财、物的权限下移,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加快改革力度。

第三,简化审批流程。教师的特长是教学,教学工作应是其核心工作,且不应被其它工作挤占,调研中发现,实践教学开展中,由于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程序复杂,流程繁琐,很多老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流程审批上,甚至有些老师因为教学任务重,流程太麻烦,干脆就放弃了。

3.2.2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措施

高职土建类专业主动对接智慧建造,符合高职学校专业定位和学校定位,是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契合的,所以,相关高职院校要制定专门的针对土建类专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给予倾斜照顾。

第一,针对二级系院层面的激励措施。可以由相关院系提出专业在智慧建造大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和效益分析,重点结合当前技能河南的政策利好,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目标,并配套监控评价指标体系,让学校有据可依、可评价、可管控,学校层面就可以与系院签订附加条件的专门责任书,依托实训项目建设,融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中,严格考核,将二级系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全员合力,助力土建类专业的智慧化改造升级,进而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4]。

第二,针对教师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充分借助当前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理念,找准载体和平台,例如借助学生技能大赛、教学能力竞赛、课堂创新赛等赛项为载体,引导教师向更高级别奖项冲刺,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干部提拔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则教师可将其转为动力,努力在实践教学中寻求突破,进而促使其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能力,自然就会在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各类能力提升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信息化技术提升等各方面积极参与,注重实效,也就达到了建设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的目标。

3.3 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

3.3.1创新校内实践场所建设方式

校内实践场所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阵地,要下大力气建设和维护,一定要突破思维定式,不把建设主体局限在学校本身。要通过扎实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完善的校政企融合合作机制,用实力吸引优质企业参与到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中,实现校企共享共赢。

建议具体做法:可以联系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利用其资源优势,凭借高职学校土建类专业特色优势,寻求企业痛点和堵点,借助企业资金优势,盘活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立基于智慧建造的实践基地,让其成为企业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让其能在运行过程中成为企业获取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这样,企业的积极性高了,必将吸引更我的企业与学校合作,这也就更好的促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校政企三赢的良好局面。

3.3.2提升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第一,要科学规划实践实训基地内涵提升方向。智慧建造涉及技术领域多,不能一拥而上,不分轻重。要科学梳理、认证、调研,校内相关专业已经有的,要尽量共享;原有设施设备可升级的,不必更换淘汰;相关企业可以提供或共享的应以企业为主;发展方向不明确不明朗的相关领域,可暂时搁置。

第二,提升实践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近两年,河南省推行技能河南,教育系统、住建系统、交通系统等均配套出台了落实技能河南的政策、办法、措施,土建类专业要瞄准技能河南的强大动力,努力拓展培训、鉴定功能,一是为学生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提供场所使得,二来可为企业培训更多岗位职工,三来可以通过培训鉴定业务的开展,拓宽收入途径,为软硬件条件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四是能够提升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提高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郭洪江,范海波.高职院校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88-90.

[2] 丁烈云.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4+29.

[3] 郑君华,金波.高职院校智慧建造技术专业“四融”改革探索与实践[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2):30-33.

[4] 陈永高,石旻飞,钟振宇.高职建工类专业“智慧建造”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0):73-75.